“社恐”寫作人指南
近些年,在年輕人的群體裡,流行“社恐”這個詞。社恐原指社交恐懼症,在醫學範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其特徵通常是在社交場合中出現焦慮與恐慌的情緒,嚴重時還會伴隨一些身體症狀,如心悸、噁心、呼吸困難等。不過,網絡潮語“社恐”並非完全是這意思,它一般為內斂的年輕人所用,用來解釋他們在社交場合,不習慣與人打交道的這件事。
我曾有這個無傷大雅的小毛病,人生過了二十餘載,到場團體聚會的次數,十個手指都能數得來。平日若是有人邀約,我總是“負心”地婉拒,比起出門社交,我更愛待在家裡,與陌生人共處一室,沒有書籍和電影吸引,我還要留時間寫稿。當然,個性內斂並不是壞事,但某些時刻也會對我造成困擾,例如會因為深居簡出,錯失體驗其他事物的機會。後來我的情況有所轉變,功勞歸於身旁的愛人。
愛人比我外向得多,與他相處的數百個日子裡,他的存在總是不經意地影響我:他樂於與世界不同族群產生聯繫,有膽魄在眾人前表達自己的看法,即便大家的“政見不一”,他亦能和氣地與人促膝長談。又因為要和他出門約會,我與他去了不少熱鬧的場合,由此發現,那些我原本不會觸及的世界,竟是如此的有趣。人群有不輸文藝作品的魅力,甚至更豐富、精彩,畢竟藝術是源自生活的,有時我們只需要打破己見,往外看看。
幾經思索後,我得出拙見:當今活在都市裡的人,已不再適合當過去的隱居者,個性內斂和執拗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有一線之差,我們必須取得平衡。而且寫作的人,更需要把房間的門打開,適時走到人群中去,乃至內心可以納百川、容萬物。除了接觸陽春白雪,也要做“下里巴人”,如此一來,才可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寫出來的文學才算得上人學。
司徒子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