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
三十年前遊敦煌,只識飛天,傻乎乎地纏着導賞問飛天在哪?三十年後看常書鴻寫敦煌,還是第一時間找寫飛天的文章看。
當年敦煌看飛天,誤把飛天當仙女,還是導賞告訴我,飛天是佛教眾神之一,叫犍達婆。
記憶中當時只在兩三個洞穴看到飛天,後來翻看不同的敦煌畫冊,發現不同朝代的飛天形態各異,最特別是袒衣露胸的飛天。
常書鴻考究了飛天袒衣露胸典出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花經 · 譬喻品》:
“……犍達婆(即飛天)……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中歡喜踴躍無量,各個脫身上所着上衣,以供養佛。”
據常書鴻所記,敦煌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其中二百七十個繪有飛天,總計四千五百餘身,姿態千變萬化,既有身長二點五米的飛天,也有不到五厘米的飛天。
常書鴻以一生守護敦煌,也看遍了敦煌歷朝飛天。
“北魏時期的飛天,可以明顯地看出兩種風格。一種仍保持濃厚的西域風格,筆觸粗健豪放,體態野獷簡單……另一種顯然是從中原傳來的風格,飛天臉型修長,飄帶尾部鋒利如削,飛行動作雖然加強了,但是不能輕盈自如……”
和北魏“帶有天竺石刻菩薩那樣壯實飛天的造型”不同的,西魏飛天“變成晉顧愷之那種秀骨清像、體態婀娜的風姿”。常書鴻形容此時期的飛天“用筆之流利婉轉,與其說是出自高手的神筆,不如說是春蠶吐絲”。評價極高。
隋代的飛天史上有名,靈活靈動,“飄帶曲折翻卷,加上大動作的舞姿,顯得動感較強”。唐代飛天則“面形豐滿圓潤,體態婀娜,臨風飛舞”。而五代、宋、元時代,“像初盛唐那樣依靠飄帶起舞的飛天少了,而是襯托一堆雲氣表示飛行……”。此時的飛天,真得很不好看,笨重又裝飾味重。
(跟隨常書鴻看敦煌 · 四)
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