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的一次抉擇
偶然發現孔夫子網上有兩件“李嘉曾信札”待售,還介紹作者為澳門城市大學教授,畢業於南京大學云云。我怎能容忍自己的私信公開出售?遂以當年八分錢郵資六千倍的價格將信購回。
原來是我一九七七年十月和一九七九年七月寫給時任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徐福基的信。徐福基同志解放前即投身學生運動,是大學生心目中的“老革命”。上世紀六十年代他任南京大學團委書記,對學生幹部耳提面命,嚴格要求。我有幸在他的指導下開展學生會工作,思想覺悟和工作能力都大有長進。所以我將徐老師尊為恩師。
面對紙面泛黃的舊信札,我不禁思緒紛繁,心潮起伏,因為它們記載了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要的抉擇……
一九六二年我考取南京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原應一九六七年畢業,因文化大革命推遲了一年。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統化學組成和演化規律”的邊緣學科,懷揣着對美好專業前景的憧憬,我們期盼到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工作。然而,當時提出“四個面向(工礦、農村、邊疆、基層)”的畢業分配方針,可供選擇的院所和高校寥寥無幾。我義無反顧地在志願表上寫下原本電影和小說中才有的語句:“黨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願。”結果“黨”把我分配到地處藏族自治州回族自治縣、工區海拔四千米的青海冶金地質七隊。
雪山高原十年奮鬥考驗了我的身心,也錘煉了我的體魄。無論是上山當搬運工、鑽探工,還是出野外普查找礦,我都全力以赴。業餘組織宣傳隊為工人演出,輔導學徒工學習技術文化,還曾輸血給工傷的老師傅使之轉危為安……火熱的生活觸發了創作靈感,散文、詩歌、劇本紛紛從我筆下誕生,陸續見諸報刊。我開始探索適應環境的人生道路。
一九七六年“四人幫”覆滅,國家撥亂反正走上新征程。各種信息源源不斷,促使我認真思考,終於給徐福基老師寫了第一封信。信中寫道:“獲悉中科院在科大創辦研究生院的喜訊,極為歡欣鼓舞。多年來深感知識淺薄本領貧乏,渴望獲得再學習的寶貴機會”;“我想爭取在近年報考研究生”。鑒於我為“正處於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而有點猶豫,徐老師立即回信給予我極大的鼓勵,促使我將想法變成了行動。
第二封信寫在我報考研究生成績過線被列入錄取名單之後。“不是匯報成績,只是告訴老師,這些年來學生一直在努力”;“我將一如既往追尋新的目標”。不久我果然回到母校攻讀碩士學位。
幾十年後回想此事仍無怨無悔:沒有那次抉擇,我後來便難以找到東南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的寬闊舞台。舊信札幫我重溫往事,我要再次表達心聲:謝謝您,我永遠的徐福基老師。
李嘉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