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同在 中西映輝
了解澳門歷史的人都清楚,澳門作為南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來過澳門旅遊的人都驚歎,這麼一個細小的城市,古今同在,中西並舉,林立的高樓間充滿了鄉土的氣息和人情的溫暖,是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線。
的確,澳門自十六世紀中葉開埠以來,一直是西學東漸、東學西傳的重要橋樑,是中西交通的前沿陣地,在中西交通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在獨特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澳門也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特質。對中國人來說,澳門充滿了歐陸色彩,卻又好像回到了鄉間;而在許多西方人眼裏,澳門是典型的中國城市,但從文化上又感覺並不陌生。
在我看來,這就是澳門迷人之處,也是這道人文風景線的魅力所在。那些從天南海北來澳門旅居、工作的人,初時可能會因為城市規模太小或氣候太潮濕而有點不適應,但住久了要道別時,又戀戀不捨,無論離開多久,對這座小城都念念不忘。就是本地人,離開時間長了也會想念澳門,記掛她的韻味。
這是一種什麼韻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不是一位英國詩人所說的“不中不西”,而是又中又西,各美其美,中西交匯,相互映輝。不僅僅是古今同在,還傳統與現代融通,城市和鄉土和洽,美美與共。更為難得的是,這種神韻不僅是一種形式或表象,而是深入到城市的每一寸肌理裏,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映入眼簾,溫暖人心。這種韻味,恰如我們對她的留戀和思念,只能意會,難以言表。
澳門之所以有這種韻味,一方面是因為她完整保存了的中華文化傳統基因,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另一方面,長期與西方文化的溝通對話,又令其增強了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實守護者,敞開胸懷,相容並包,和則生物;作為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鋒,平等相待,不卑不亢,相互理解和尊重,從而建立了信任合作關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城市特性。在澳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信仰共生共存,相得益彰。在澳門,沒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沒有茶杯裏的風波,不自以為是,也不崇洋媚外。和諧的族群,簡單的生活,樸素的情感,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心繫家國,放眼世界,善待四方來客,是城市生活的另一道景觀,也是澳門的傳統價值,是我們的傳家寶。
晚年旅居澳門的鄭觀應有一首詩,生動刻劃了澳門的這一道人文風景線:華人神誕喜燃炮,葡人禮拜例敲鐘。華葡雜處無貴賤,有財無德亦敬恭。
二○○五年,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中心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不是因為她廟宇教堂的歷史性和藝術性,而是因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長期在彈丸之地共存共榮所形成的社區精神。風雨同舟,守望相助,與民族、與國家共呼吸、同命運,與其他族群、其他文化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彼此尊重,和睦相處,融匯發展。在澳門,各色人種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而且處處體現人性的光輝,時時不忘人文的關懷,這就是澳門的文化價值,是澳門的城市精神。這種價值,這種精神,使得澳門成為人類文明的實驗室,值得我們用心珍惜和大力弘揚,也值得我們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認真體會和思考。
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