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
粵俚有“睇化”一詞,把它譯成文體,就是佛教說的“看破紅塵”。紅塵者,人世也。《紅樓夢》一一七回:“寶玉本來穎悟,又經點化,早已把紅塵看破。”宋洪邁《容齋隨筆 · 三筆》記〈向巨原詩〉:“側送夕陽移,俯視高鳥下。登臨記曩昔,歲月驚代謝。卻數一周星,復命千里駕。身從泛梗流,事與浮雲化。”所謂化者,簡而言之就是消失。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變幻才是永恆。能有所悟,自然“睇化”。
清代初年,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把羅貫中的原本加以修訂,把明代楊愼的《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臨江仙》置諸卷首,從此這闋《臨江仙》更有知名度。今天說這首詞,正是“身從泛梗流,事與浮雲化”。其詞云: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堪稱千古絕唱,任你是甚麼英雄或狗熊,到頭來都會被那滾滾長江像東逝水般沖走,說得更徹底就是“淘盡”,無論是錯、是對;是成是敗,都是“得個吉”,轉頭空之謂也。粵俚說:“沙灣燈籠”——何府(何苦)!“是非成敗轉頭空”是歷史的結論,其實也是作者自己的人生體現,只有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而夕陽已是幾度紅矣,益覺個人的渺小。
下片寫兩位“白髮漁樵”,看來是胸無點墨的老叟。其實他倆飽經風霜,慣看秋月春風,是兩位知權達變的高士,把是非榮辱,成敗得失,視作笑談。以“一壺濁酒”襯托出其“閒聊”,不經意的形象。
癘疫肆虐,宅居偶讀楊詞,因而憶起毛主席《和柳亞子先生》的七律,句云:“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