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和張愛玲
賈平凹和張愛玲是兩位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中國作家,他們是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領域的兩座山峰,彼此之間,至少隔着一個煙霧迷茫的淺水灣。張愛玲是上海和香港摩登薰染出來的都市作家,對於家庭、婚戀帶給她的創傷記憶,對於陰鬱而富於魅惑的都市生命體驗,刻骨銘心;賈平凹是八百里秦川孕育出來的農民作家,對於城鄉之間的蛻變與糾結,對於靈肉之間的衝突和掙扎,感觸良深。
作為女性作家,張愛玲的文字既有女性特有的細膩、靈動,又有迥異於閨閣作家的決絕和刺痛;作為男性作家,賈平凹表現出對宏大敘事的偏好,以及以文學涵蓋歷史、以文學昭示天道的自信。
最深刻的區別在於,張愛玲沉浸於個體生命的感悟,無意影響和挑戰這個世界,賈平凹則在其對地域文化與時代癥結的、富於社會批判性與歷史反思性的敘事(從早期的《浮躁》、《廢都》,到後期的《極花》、《山本》等)中,顯露出試圖解釋和影響這個世界的強力意志。
賈平凹和張愛玲的心性和言說姿態如此涇渭分明,然而,前者卻自稱,“我最喜歡的女性作家應該是張愛玲”。這就逼使研究者深入探究賈平凹喜歡張愛玲的理由,以及兩者之間隱微的共通點。
事實上,賈平凹和張愛玲雖然生活背景與教育背景迥異,卻都深深迷戀着融合了貴族生活和市民社會特質、精雅而不乏俗趣的紅樓世界,而且都有寫出一部現代《紅樓夢》的抱負。除此之外,賈平凹與張愛玲都有超世的情懷,一個是道家情懷(莊之蝶這個人物及其散文精選集《自在獨行》即是明證),一個是佛教情懷(《心經》和沉香屑系列即是明證)。雖然賈平凹的“自在禪意”更多地在寄情山水風月的散文中加以呈現,但在其直面現實並試圖追尋歷史文化根源的小說敘事中,也可以從深層結構中感受到道家精神的底蘊。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