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鬱鬱而終
說起唐朝詩人,也許你會立刻想到李白、杜甫。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有這樣一位大詩人,其詩歌的膾炙人口程度,能從幼稚園兒童一直跨越到大學生,乃至老年人?
幼童早早就會背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學生的考試必備佳句常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文科大學生幾乎都學過:“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老年朋友念念不忘:“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作者就是孟浩然。
眾所周知,李白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青壯年時代已名聞天下,無疑擁有眾多“粉絲”。實際上,李白一生漂泊,沒有固定職業,但“粉絲”們常贈他錢財,這份厚愛讓李白有時候日子過得比較滋潤。然而,李白的偶像就是年長其十二歲的孟浩然。他曾毫不掩飾地賦詩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他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更是把忘年交的情誼抒發得淋漓盡致。
既然孟浩然有如此迷人的魅力,那麼活在盛唐時期的他是否也功名顯赫?畢竟,唐朝是一個崇尚詩歌、崇尚文學的時代,許多文采斐然的才俊都能藉着筆墨功夫,獲得進入官場的機會,從而在政治上大展拳腳,實現人生的抱負,留名千古,比如高適和王昌齡等等。
遺憾的是,孟浩然是鬱鬱而終,五十出頭,便撒手人寰。《舊唐書》對他的記載很簡略:“孟浩然,隱鹿門山,以詩自適。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張九齡鎮荊州,署爲從事,與之唱和。不達而卒。”
《新唐書》對他的記述有所增加,主要是補充了一些軼事,還是命運多舛,始終不得志,最後在“開元末,病疽背卒”。
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詩集序》寫得最詳細:“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時浩然疾發背,且癒,得相歡飲。浩然宴謔,食鮮疾動,終於南園。”
這背部疾病是怎麼回事?
(三之一)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