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7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埋頭苦幹 寫出宏偉篇章
(如是我聞)喵,喵──喵!
(二弦)也是“比較”文學
(斷章寫義)家校合作不是家庭教育
(聲色點擊)自非向明舉而看之 略不覺補
(杏林外史)孟浩然的鬱鬱而終
(古今亂炖)說年味
(一路向南)現實與想像
(筆雯集)有軌電車“坐完”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2月2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如是我聞)喵,喵──喵!

波 本

喵,喵──喵!

    貓小聲喵了一聲,舌頭舔了舔嘴。動物溝通師對飼主說,你的貓說想吃原條的蒸魚。飼主低頭看向懷裡的貓,貓呼吸急促,又舔了舔嘴,那是牠緊張的表現。

    一隻在公園裡曬太陽的貓,路人停下來想逗牠玩,貓大聲喵了一聲。路人說,牠在求助,很可憐。在公園露宿的無家者說,這隻貓吃飽飯的日子比他還多,牠只是不滿被路人打擾了。

    近年,貓奴圈子流行“翻譯貓語”的手機應用程式。像一般翻譯應用程式一樣,只要把手機對着貓,錄下牠的叫聲,程式便會把牠的“話”翻譯成人類認知的語言。不管這些“翻譯”結果是否可信,也反映出某些與貓結伴生活的人類,試圖理解貓在說甚麼的心理狀態。

    若溝通是以雙向為目的,沒有共同語言的人類與動物,有沒有對話的可能?反過來想,說着同一種語言的人,就真的能有效溝通嗎?共同的語言之間,也充斥着謊言、歧義、羅生門、語言“偽”術;甚至有時候,正因為擁有共同語言,人才會依賴語言,以為所有事都在言說裡。那些沒有言說的隱秘,則可以當作不存在。

    溝通的建立是一種認知過程:當我們認同自己與另一個生命個體——無論是動物或人——可以進行語言或非語言的溝通時,我們與他者之間的心理界線被輕輕抹掉,也使我們得以思考:不論形體與語言的差異,生命與生命之間,永遠存在交流與共情的可能性。

    貓奴(包括筆者)有一種習慣:貓在叫時,順應貓的不同語氣“喵——”、“喵!”、“喵。”,他們也會本能地喵叫回應。當旁觀者像看傻子般看他們時,他們卻樂在其中:此刻他們無意識地卸下人類中心的思考模式,純粹地感受面前生命的溫度,純粹地回應一聲“喵”。

    波    本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