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寫作
最近一次跟妹閒談時,聊到寫作。記憶忽然回到中學時,中文寫作課上,老師將文章的文體分成四類︰記敘文、抒情文、說明文、議論文,讓我們學習其中的特性並練習寫作。
妹不記得我們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不知為何我卻記得十分清楚。自從認識了上述四類文體後,我就知道自己不太喜歡說明文和議論文,記敘文和抒情文才是我杯茶,內心敏感的人大概都這樣吧。妹卻跟我相反,她曾說抒情文那種文章讓她無從入手,反而說明文和議論文的文章題目清清楚楚,寫作要求有根有據、實實在在,才比較好掌握。那時心裡不禁暗暗讚嘆,我覺得難寫又難讀的論說文類,她居然更喜歡、更擅長。與此同時,我覺得較易下筆的抒情文、記敘文,卻叫她頭痕。真是各花入各眼,各文入各心。
前陣子,在YouTube看了一段演講“如果AI是答案,那問題是什麼?”,談及AI如何重塑教育。對演講的實際內容沒有留下太深印象,倒是結尾時講者分享自己的一個小故事,讓我記住了。從事AI科技領域的講者的女兒要交一篇一千字的讀書心得,卻遲遲未動筆,她便問女兒作業要求是讀哪本書,然後一分鐘內下好了指令,瞬間便生出了八百多字,傳給了女兒。她女兒看完後沒說什麼,晚上仍在自己繼續寫呀寫,講者便問道,為什麼不用那篇AI寫出來的文章改一下就好了呢?她深刻地記得,她女兒當時閃着明亮的眼睛這樣對她說︰“可是媽媽,我想要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
閱讀是一種對自己進行“輸入”的過程,寫作則是一種“輸出”的過程,兩者都有各自的一些難點與得益。外人只看成品,但珍貴的內在過程是自己的。
儘管那過程很多時候都頗磨人,但完成後所伴來的那份小小的快樂與微微的滿足感,也是自己的。
亞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