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AI用
舊時代,社會經濟環境條件差,為求進步,希望大家都有機會求學,故出現“人人有書讀”的口號,並推行各種各樣的措施,以普及教育。在這新時代,大學畢業已不再難得,卻有人抱怨大學生遍地都是,真正具有學養才智的人並不多。
將知職技能“下放”理應受歡迎,但大師多嚴格收徒,原因可能是抱有一種顧慮,假如徒兒不肖,雖學有所成,青出於藍,卻忘恩負義,反咬恩師之餘,還遺禍人間。當然,這是極端後果,不過,會否因此衍生“不應人人有書讀”的概念?在這AI年代,就算人人沒書讀,似乎也變得不大緊要了。
近幾年,人工智能發展迅速,這幾個月尤其厲害,大家紛紛試用,驚嘆其神乎奇技。它能秒回查詢,資料詳盡,能言善辯,更可以語帶感情,善解人意,活像學貫古今中外作品及知識的良朋佳友。AI不只懂得答題或聊天,例如我們只需下達簡單文字指令,AI就能修改圖片,聽說效果比使用修圖軟件更好。AI本領高強,當我們越知道它的能力,難免越發心寒,難道過去一大堆知識技能都是白學?
年輕時適逢求樂期,為了聽音樂、買唱片,不惜節衣縮食,當中不乏辛苦得來並不容易找到的唱片,還將自以為難得的賞樂經驗,沾沾自喜地推介分享。今天,這一切也像可有可無,串流平台選擇廣泛,雖然還有不少未上線,但已足夠為我們提供巨大的音樂庫,大家都能輕易欣賞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音樂,加上AI分析推介,傳統樂評自然不再馨香。
AI不像是3D電視般曇花一現的噱頭,而是會衝擊世界的事物,但它仍未能動搖讀書、學藝、追求興趣的個人經驗。當中所獲得的趣味及回憶,只有我們能真切體會,無可取締。有機會被AI取締的,恐怕是學成後的專業……
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