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手信薩其馬
唐朝的祖詠寫過一首詩,題曰《江南旅情》。詩云:“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空潭是地方名,那裏出產的橘很有名,這時節,正是橙黃橘綠時,可惜沒有便人,替我帶過洛陽橋那邊送給你。
很多時朋友出外旅行,見到有甚麼東西在原居地買不到的都買回來,贈送給親朋好友,廣府人稱之為“手信”,台灣人稱之為“伴手”。千里送鵝毛,物輕情義重。
在本澳某酒家任大廚的朋友,日前赴穗,寄寓白天鵝賓館,回來時也帶給我一份“伴手”,這份“伴手”不但“物輕”而且平凡不過。但由他選購贈我,那就有點不平凡。說它平凡,是因為這是食品,他自己也有出品,原來是“薩齊瑪”。這是滿語的一種糕點名稱,今寫作薩其馬。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薩齊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麪為之。”
“餑餑”又是甚麼?廣東沒有這食品名稱,其實是方言。指麪餅、餃子、饅頭之類的麪製食物。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 元旦》:“是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麪作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及寶石等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
朋友送給我的薩其馬是否正宗的滿洲模式規格?恕我孤陋寡聞,但可以肯定沒有金銀小錁及寶石等藏其中。據包裝說明其成分惟麪粉、蛋、糖、欖仁、椰絲。
時下商品的裝潢也很講究,不但以硬盒包裹,膠斗盛載,像一位千金小姐,秀外慧中。寫至此,我記起兒時唱過的一首歌:“教我如何不想它!”物輕情義重。其重點正是“教我如何不想它”!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