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片”也要有人性
日前,在娛樂版上看到一段不大顯眼的消息,報道上世紀一部荷里活賣座恐怖片《閃靈》的女主角病逝了,引起筆者這名老朽影迷的回想。
在商業社會裏,電影是一種二合一的產品:它既是藝術,又是商品。因此,主事人當然希望拍一部戲能“叫好”又“叫座”。而“叫座”這一瓣,又特別受到重視。要吸引觀衆,便要有好“橋”,即故事情節要生動新奇有觀賞性。商業電影不免包含多種多樣的情節元素,也漸漸分門別類,以吸引不同品味的觀眾。例如分為文藝片、戰爭片、歌舞片、童話片……各有可以“叫座”的特別賣點。恐怖片,便是商業電影中的一個品種了。
有人說:“恐怖片”以嚇人為首要手段,為什麼觀眾偏偏要到黑沉沉的戲院去受這份驚嚇的對待?其實,人的心理活動是很複雜的。愛看悲劇的,偏偏要一面看一面傷感流淚,但流了眼淚卻覺得“舒服晒”;因為自覺得到了一種釋放,付出了同情,分清了善惡,甚至從對比中有一份“身在福中應知福”的感恩滿足感,是麼?
商業社會中的恐怖片,既是商品之一種,因此也存在着良莠不齊的通病。
文首提到的《閃靈》,屬於拍得相當有心思的一部,可與另外一批驚慄片如《觸目驚心》、《驅魔人》、《天師捉妖》、《凶兆》……齊名。
可觀的“鬼片”,應該有人性的着墨(包括善惡報應的揭示),也應該有社會陰暗面的反諷。因為,只有病態的社會,才可能有千奇百怪、人鬼難分的變態故事和幻象出現。
其實,“鬼片”中的主角,也不一定是醜惡的,試看中國戲劇作品《牡丹亭》的故事吧!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