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蹄
有的食物名稱很多,例如蹄膀與豬肘,前者是江南地區的叫法,後者是北方的口稱。蒲松齡《聊齋誌異 · 苗生》有:“方共宴笑,苗忽至,左攜巨尊,右提豚肘。” 豚,在古時泛指豬,故又稱豚肘、豚蹄。綜上叫法不同,實則都是指豬腿下方一段至豬爪近腕關節那個部分。
長期以來,“蹄膀”與“蹄髈”還存在寫法之爭。嚴謹的文字編輯,只認“蹄髈”為準,但是字學又明確定義:膀同髈。可見寫“蹄膀”也沒錯。與其為吃一隻“蹄膀”或吃另一隻“蹄髈”費唾沫,不如用一隻“蹄膀”燉另一隻“蹄髈”流口津,來得實惠。
善烹飪、喜美食、樂下廚者,在筆墨之林絕非少數。有次造訪滬上畫家楊正新,在聊起美食話題時,他透露當年唐雲的酒食軼事,對其“用一隻鮮蹄與一隻鹹蹄燉湯”讚聲不絕。
唐雲曾為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精花鳥,工山水,筆墨皆至妙境。除繪事他不愧是知味之人,對菜籃子中食物且有極強的觀察力,但凡鮮羽及果蔬,無不畫得栩栩如生。至於“鮮鹹燉雙蹄”的來歷,身為杭州人的唐雲恐怕非神到之筆,想必是從浙菜掇拾而來,叫“金銀蹄”。
它取蹄子部位,鹹的為金色,俗稱火爪,鮮的指銀色,即為豬腳;呈味原理類似醃篤鮮,鹹鮮與葷素彼此經碰撞、滲透、接納後,撮弄谷氨酸、肌苷酸成為黃金組合,催化出湯味既鮮又醇,富有很鮮明的層次感。
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珍饈,弗烹亦不知其道也。
此菜雖略厚費,烹技含量卻不高,平時不辨葱蒜鹽糖的生活懶人,完全能依葫蘆畫瓢。今心煩技癢,在金銀蹄的基礎上推出升級版。
舊款金銀蹄頗有歷史烙印。當時多選火腿最底部的火爪,它由趾、骨、筋、皮等物組成,主要用其醃造味來吊鮮頭;在乏資年代,算是吃不起火腿上方才出此狗尾續貂。
如今兜裏不差錢,金銀蹄用材應提高段位,也符合“美食當隨時代”;棄用火爪,換成金華或南風的火踵,德式鹹豬手也適宜。另一半則挑骨頭小、瘦肉多的鮮前蹄;鮮後蹄骨頭大、肥肉多,湯過膩。
逢醃必泡,是新金銀蹄脫鹹的關鍵。然後將雙蹄過水,撇去雜穢及血沫;醃物儘管拔過鹽頭,可仍會釋放一些鹹鮮,恰到好處替湯自然調味,所以切忌再着鹽。上鍋勿武火,文火煮熬兩三小時,其間攙入冬筍片或者水筍絲。湯離灶前,記得放幾棵碧綠生青的小菜心。
作為一道飲局上的壓枱硬菜,揭蓋的刹那,秀色與香脂,口角焉能不流津液。食時夾肉帶湯,鮮到爆棚;一小碗豈肯罷手,片刻風捲殘雲,掃至鍋底朝天。
抹完油嘴一辭莫讚,只覺得這滋味,能蓋此生所嘗過的三湯五割。
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