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鞭石上山”
唐代詩人李白寫過《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並序。其《序》云:“余退居渭上杜門不出,時屬多雨,無以自娛,會家醞新熟,雨中獨飲,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嬾放之心彌覺自得,故得於此而有以忘於彼者,因詠陶淵明詩,適與意會,遂傚其體成十六篇,醉中狂言,醒輒自哂,然知我者亦無隱焉。”其中一首寫道: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臨觴忽不飲,憶我平生歡。我有同心人,邈邈崔與錢。我有忘形友,迢迢李與元。或飛青雲上,或落江湖間。與我不相見,於今四五年。我無縮地術,君非馭風仙。安得明月下,四人來晤言。良夜信難得,佳期杳無緣。明月又不駐,漸下西南天。豈無他時會,惜此清景前。
中秋節剛過去,“明月又不駐,漸下西南天”。讀之頗為應景,不過要說的不是應景文章,始終圍繞着《幼學瓊林》的章句:“費長房有縮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且說“縮地之方”,正是李白詩中提到的“縮地術”。據說東漢方士費長房隨賣藥翁壺公入山學仙,未成而回,得壺公竹杖和靈符,能醫療重病,鞭笞百鬼,並有縮地之術;後失其靈符,被群鬼所殺。
所謂“縮地術”是指神仙術士能收縮土地,化遠為近的一種法術。《神仙傳 · 壺公》:“(費長)房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舊也。”
至於“秦始皇有鞭石之法”,相傳秦始皇於海中作石橋,欲渡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事見《三齊略紀》。與其說“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毋寧說秦始皇可鞭石上山。他為了築萬里長城,奴役人民搬石上山,那就是慘無人道的鞭打民伕搬石上山。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