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粟並非周祿
《史記 · 伯夷列傳》:“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耻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這故事,後多指有氣節者所不能接受新朝的俸祿。唐李白《送張秀才從軍詩》:“周粟猶不顧,齊珪安肯分?”
像伯夷、叔齊者,其實是極其愚蠢,周粟,並非周室的俸祿,這不過周地所產的米糧,是周地農民的勞動成果,只要你付出相等的代價,與氣節何干?隱於首陽,采薇而食,終於餓死。如果把自己餓死就等於“氣節”,只不過是消極的行為,只會令親者痛,仇者快而已。
《列子》有這樣的一章: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子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盜邪?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以人之盜因謂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也。
《列子》這段文字是說:東方有一個人,名叫爰旌目,要去一處地方,卻餓倒在街頭,狐父(地名)有一強盜名叫丘,見到爰旌目餓倒,於是倒出了瓦罐裏的稀飯給他吃,爰旌目喝了三口之後便醒過來,問:“你是幹甚麼的?”盜丘回答說:“我是狐父地方人,名丘!”爰旌目說:“你就是那個盜賊嗎?為甚麼要給我吃你的飯,我堅持正義,不吃你的飯。”於是兩手撑地,要把飯吐出來,卻吐不出,喀喀喀地,便趴在地上死了。狐父這人雖然是盜,但飯並不是盜。因為這人是盜,就連食物也認為是盜而不敢吃,把名與實的關係弄錯。
記得“盜亦有道之說”。一個正常人因何為盜?事必有因,狐父見死而救,足見其名雖盜,而心卻見善。爰旌目不分皂白,自尋死路,與人無尤。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