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暢想
寄暢園之名,取自王羲之《答許詢》詩中的句子“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可見思想情趣的淵源可以追溯至儒家聖賢那裏,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論語 · 子罕》)這既是歷代文人雅士對理想生活環境的想像,也是他們對情操審美境界的追求。在並不闊大的空間裏,通過造園專家的匠心構築,營造出一派使人並不感覺到局促的山林流水景致。悠遊於斯,棲息於斯,居養於斯,屏蔽塵囂,歲月靜好,這是多麼愜意的人間啊!
八音澗、涵碧亭、七星橋、錦匯漪、鶴步灘、知魚檻、凌虛閣、梅亭、嘉樹堂,光是看這些園內人造景點的名字,便不難想像,依山麓(惠山)面街道(橫街)修建的寄暢園,經過了一代代造園師怎樣的巧妙設計與精心構築。園林主人、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後裔秦金及其子孫,有着儒道兼容的思想情趣。古代許多文人都有一種聽起來頗“清廉”的生活理想:守一丘一壑以終老。話是鄭板橋說的,他的一首《念奴嬌》(長千里)詞中有“一丘一壑,吾將終老於此”的句子,但這種思想情調決非鄭板橋的個性追求,而具有普遍性。說實話,守着寄暢園這樣的丘壑,是可以過一輩子的。
不過,那得是人口衆多的富貴人家。有三妻四妾爭風吃醋,有丫鬟端茶送水,有僕役負責各種粗笨事情,隨時打理庭院草木,有子孫滿堂以成天倫之樂。山環水繞、花木掩映的園子,隨時都有人穿梭其間,揮汗其間,才不會寂寞,才不至荒蕪。否則,很容易變成雜草叢生、蟲蛇出沒、令人毛骨悚然的凶宅。只有三五位家庭成員也僱不起管家保母的尋常人家,寄暢園並不相宜。
(三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