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上學?上香!
是日甘句:年輕人在上學和上班之間選擇了上香。
年輕人愛上香備受爭議。某旅遊平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大增三倍,二月以來預訂寺廟景區門票人群“九○後”、“○○後”佔比接近五成。
同時,“年輕人不上課不上進只想上香”這話題上了熱搜,而且不少年輕人對相關批評不以為然,或者反對,引發甘句:(1)燒的不是香,燒的是內心的惶恐。(2)拜的不是佛,是若隱若現的希望。(3)能讓年輕人服軟下跪的,只有各地的神佛。
現實中,部分年輕人流行佛系、喪系、擺爛等狀態是有原因的,去年某個網站發佈的青年心理健康報告顯示,心理健康視頻播放量超過七十六億次,同比增長八成三, 此外“焦慮”、“抑鬱”、“壓力”等詞匯搜索量高達九千九百多萬次。
年輕人短暫逃離現實,自然成為了潮流。被新奇、有趣的消閒活動吸引,不足為奇。在流行和大熱的飛盤、露營、圍爐煮菜之外,寺廟遊不過是年輕人又一解壓方式,主旨是但求富貴前程,不問俗世姻緣。正如一些年輕人上香可能與宗教無關,而一些寺廟出售的產品則已變成針對年輕人的營銷。
比如杭州某寺廟的“寺廟咖啡”大賣,此處咖啡名為“慈杯”,品名也與別不同:美式叫滌煩,拿鐵叫停雪,摩卡叫歡喜、肉桂拿鐵叫觀自在。又比如杭州另一寺廟出售的文創“佛系”帆布袋與網絡流行語結合,“我佛盡該喜歡你”、“工資獎金木牢牢”、“脫單天註定”等文案成為賣點。再比如五台山出售的文創雪糕,其雪糕籤就是祈福籤。
對年輕人流行上香的總結亦仿如甘句:(1)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神。(2)在作為和作用之間選擇了作法。(3)在關係和體系之間選擇了佛系。
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