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而生的美食
北宋大文豪蘇軾一生與美食結緣,縱在遭貶謫的日子裡,仍不忘以市井食材,烹煮風味絕佳的食物。越處窘困,越是豁達,以“食”調適心情,樹立正向的人生態度。
公元一〇九七年四月,蘇軾在惠州三年半後,再接得宋哲宗詔旨:“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惠州已是“市井寥落”之地,而瓊州更是遠離中土、僻處西南隅的一個小島,就是今天的海南省。蘇軾已年屆六十二,接此貶責旨,自忖一去“無復生還之望”,已作好最壞打算:“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於海外。”
他到了海南昌化之後,發現這地方真是苦瘠得可以,“赴市糴米,乃知海南秔不足於食”,當地人“率以藷芋雜米作粥糜取飽”,他對此不無感慨:“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宜悉數,大率皆無矣!”
這種生活當然比較難過,只是,日子總得要過。海南雖然“食無肉”,但總還有可食之物,那便是海產了。住上一段日子後,有當地人送了一些蠔給他,東坡先生發揮他對食物的創意,弄出兩款蠔食來,一是“剖之,肉與漿入水,與酒並煮”;另一則“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酒煮蠔與炭燒蠔皇,這兩種現時很多餐廳都可提供的美食,原來九百多年前東坡先生已曾品嘗,而且讚不絕口:“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此外他也有“食蟹、螺、八腳魚”等海產,但未知食法如何。
東坡先生得享海鮮美食大餐,甚為得意,囑咐兒子蘇過嚴守此美食秘密:“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苦中作樂,妙甚!
彭海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