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髮無罪 飛髮有理
髮,《古文苑 · 枚乘〈梁王菟園賦〉》:“
若乃夫郊采桑之婦人兮,袿裼錯紆,連袖方路,摩臨長。”,是古之髮字。文字有古今,髮也有古今,豈只如此,更有眞假。
髮與法音同,在某些場合竟等同於“法”。有謂“和尚打傘”,歇後語是“無法無天”。蓋和尚是無髮的,更以傘遮天,故也。凡物之假者,偽造品也,而河南省許昌市大量製造假髮,卻逍遙法外,等同“飛髮”,聽似“非法”,同樣可以取得執照經營。
粵俚有云:“有頭髮誰願當鬎鬁。”譬如阿Q,“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這雖然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不足為貴的,因為他諱說‘癩’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遺憾的是阿Q生不逢時,如果他活在今天,一個許昌假髮,便成為未莊上的美男子。正如《漢武故事》:漢武帝有一次乘車到郎署,見到一位鬚髮皆白、名為顏駟的老翁,便問他:“何時擔任郎官的,為何如此之老?”顏駟回答說:“我從文帝時就在這裡為郎官。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尚少。現在陛下好少,而我已老了。所以三世不遇,老於郎署。”武帝聽後,非常感慨,就把他提升為會稽都尉。
《孝經 · 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的父母是黃皮黑髮的。王充《論衡 · 無形》:“人少則髮黑,老則髮白,白久則黃。”受之父母的髮當然也是黑,只有碧眼兒的才有金髮,如今假髮,不但有金髮,還夾雜着紅黃藍白綠,不僅是“五顏”,何只“六色”。還有一種“髮鼓”,亦即假髻。以鐵絲織為環,外編以髮,高視髻之半,罩於髻,而以簪綰之。劉禹錫《冬日晨興寄樂天》詩云:“髮少嫌梳利,顏衰恨鏡明。”有了假髮、假髻,管他梳利不利,鏡之明不明,起不了作用,髮既然可假,容亦可易。變臉,不過是彈指間的動作,惡可以變善,奸亦可變忠,當然,邪可以變正。這變猶如假髮,變色而已。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