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改的消費習慣
矽谷銀行倒閉,掀起的波浪有多大還未確定,接着瑞銀收購瑞信。一時間,一股不安情緒在世界各地蔓延。香港股市雖然波動不大,但誰可以保證不會引發金融巨浪!二○○八年,美國總統宣佈將發生金融海嘯,因震波遠在太平洋彼岸,恆生指數在一段時間內還不算太差;當百年老店雷曼銀行也倒下,大家才恐慌起來,在人人要錢不要貨的處境下,恆生指數便直線下插了。
幾天前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指,歐洲乃至全球爆發的衝突戰爭,同美方無關的屈指可數。將這句話稍為改動一下來形容美國在金融市場的作用,相信也是合適的。事實上國際金融市場每發生大事,與美國無關也是屈指可數。一九九八年颳起的亞洲金融風暴,肇因是索羅斯狙擊泰銖,因為他嗅到泰國經濟出現泡沫,這場金融風暴迫使日本、泰國、韓國等的貨幣相繼貶值,當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與索羅斯隔空展開了一場罵戰。
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出現問題時專家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畫。不過,我覺得股神巴菲特的觀點很現實,他管理的資金在二○○二年涉足外匯市場,理由是美元未來一定走弱,他在給股東的信說:“巴郡手上以美元計價的,相當現金數以百億計,因此,擁有可部分抵銷美元貶值風險的外匯合約,至少能使我安心一些。”
他更預測到二○一四年外國人持有的資產約為十一萬億美元,如果以五厘息計算,美國每年就得支付五千五百億美元的商品或服務給外國人,但他苦口婆心的忠告並沒有改變美國人的消費習慣。到二○二二年底,美國發行的國債已破三十萬億美元了,意味要還的利息會更多。針對過度消費,巴菲特說:“我們目前的狀況,就像是用光銀行存款,已開始靠信用卡度日。”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