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更有福
最近有則熱議的事件,有個女生剛參加工作時,因不願看到一位農村貧困家庭的女生失學,儘管當時她的月薪只有兩三千元,她仍拿出一半來資助那位女生,堅持了八年,直到那位女生大學畢業,她期待被資助的女生能在大學畢業後獨立。
沒想到被資助的女生在大學畢業後,不僅沒有去找工作,反而馬上找了一個比她大十三歲的有錢男人準備結婚生子,微信朋友圈也在曬各種奢侈品。資助人失望之餘,上網發了一個帖子講出她的困惑,竟然有很多人網暴她,更有人說“施比受更有福”,說被資助人成全了她的願望,她應該感謝被資助人。
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論調,一個善良的女生拿出月薪的一半,堅持了八年,只為資助另一個不想輟學的女生讀書,她對被資助人沒有任何要求,心裡也只有小小的期待,期待被資助人能在大學畢業後獨立,如果能把愛心傳遞下去更好。這樣也會被可能一分錢也沒資助過別人的“鍵盤俠”教訓,說她不懂“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還要倒過來感謝被資助人成全了她。
“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對它的曲解。它本身是鼓勵人們不求回報地多向需要幫助的人施予援手,而不是讓受到幫助的人認為這些幫助理所當然,甚至認為自己滿足了別人幫助他人的願望。這句話被曲解,後果真的會比較嚴重,如此一來,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無償的幫助,甚至不允許別人對自己的付出有所期待,長此以往,只會讓施助者寒心,或者讓更多的人不想自食其力,只想依賴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畢竟在他們的想法中,餡餅掉到他們頭上,是餡餅的福氣。
受者對施者心存感謝,才有愛心能夠永遠傳遞的基礎,這樣才能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性循環。
楊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