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海外寄柬)不讓燈滅
半邊天
澳門開關
(散策人間)大澳的日與夜
(二弦)錢債和“心債”
(斷章寫義)一副“好牌”為何打不好?
(聲色點擊)人大於山
(杏林外史)“疽發於背”的大人物
(古今亂炖)杜甫偉大在哪裏?
(一路向南)潑一下冷水讓開車更冷靜
(筆雯集)閑話笑容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3月10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聲色點擊)人大於山

程 文

人大於山

    唐人張彥遠論中國畫山水樹石時,曾以“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來點評魏晉南北朝山水畫的風格。對於接受西方繪畫訓練的人來說,人大於山肯定不合理,不合比例,有違透視原則,然而,這是中國山水畫中達意高於狀物的審美準則。

    記得從前學畫時,老師常強調,不是每一位學畫人都能成為畫家,學畫首要學看,懂得欣賞,提升個人的品味和藝術修養。看中國山水畫,不懂人大於山,便沒學會看中國畫。

    顧愷之的《洛神賦》便是“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的典型。

    “從南北朝經隋、唐、五代一直到宋、元,敦煌壁畫的主題內容和表現形式不同的演變特點,如果從‘山’與‘人’的比例關係來分析,約略可以得到這樣一個概念:即魏晉南北朝,人大於山;隋唐,人等於山;五代、宋、元,人小於山……”

    常書鴻從人和山的比例,看不同朝代敦煌壁畫的表現特點,從人大於山,到人小於山,也就是由浪漫象徵主義到現實主義,再到見物不見人的出世。

    曾經有批評指人大於山不符合透視、不合比例,常書鴻的見解很精闢:“……畫家在這幅畫上的藝術成就的‘大節’已超過了一般要求的‘形似’、‘小節’。一個藝術家的功力正顯示在‘似’與‘不似’的取捨之間……魏晉以降中國繪畫之所以‘人大於山’並不是因為畫家不知道‘水’與‘泛’的比例和‘人’與‘山’的比例,而是畫家在這裏強調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性,有意把山、水、樹、石、舟、車、房作為次要的襯托,有意把‘山’與‘水’作為象徵性的點綴,從而突出了人物在故事畫中的作用。”

    喜歡中國山水畫,筆墨間早超越青綠山水的形似,而是山為德水為性的修為傳達。

    (跟隨常書鴻看敦煌 · 六 · 完)

    程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