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債和“心債”
民間有句俗話,是關於金錢的,說來似乎是一句警世的“順口溜”,其言曰:“有借有還,上等之人;冇借冇還,中等之人;有借冇還,三等之人。”
放眼當今世界,當然是以“冇借冇還”的中間、中等之人居多;如我等平民打工一族,也很少向人借錢,寧可自家節約和勤力打拼;因此,既然不借債,那麼也就沒有還債的負擔,問心無愧也。而“有借有還”一族,其中不少是做生意利用大手借貸來運轉的;有些既有大志於“興國”又有望“致富”的人士,更是“有借有還”信譽昭彰的人士。但當知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當無節制地借入內債、外債之後,以為可以用超“槓桿”的財技來取得暴利,因為,利潤遠大於借債的利息也。
但假如形勢突然變差,不能貨如輪轉(因社會經濟走向衰退,購買力因信心而動搖),發行的股票自然趨跌,於是,想“有借有還”也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興國”與“致富”之志就未能達到了。
眼前這幾年,正是風雲變幻,疫症又突然爆發……影響到有借有還的“上等之人”的大富豪亂了套。當全球利率急劇攀升,再加上世界通用貨幣(美元)的匯率不斷人為地受操縱上跳,對大量借入以美元計價的長期債務的人,產生巨大的打擊,購買力不能貨如輪轉,一時之間,正如廣東俗語說的如“滾水淥豬腸”兩頭縮水,無力償還內外債務的巨額本利。此時,逆境來臨,便被迫暫時“有借冇還”了。
我等平凡百姓,勞心勞力為社會作貢獻,為家庭謀幸福,一般來說,大都屬於“冇借冇還”的“中等之人”。當然,我們也要多想想:雖然我們身上沒有孭重金錢債務,但我們也許欠了一些報答國家和社會,孝順父母、關愛兒女的心債(主觀猜想而已,請原諒),還要努力還“債”啊!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