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病變的迷思
根據二○一九年一本醫學期刊所發表的報告,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率約為每年每一千名成人中有五至二十例,患病率在三十至五十歲人群中最為顯著,男女比例為二比一。
下背痛的潛在病因其中只有約5%是與椎間盤疾病有關。就脊椎整體結構而言,椎間盤突出症較好發於頸椎第六與第七節之間以及腰椎第五節與薦椎之間。而已經有多個科學研究證實,於不同年齡層人口當中,即使於影像學檢查(如磁力共振)中發現有椎間盤病變(如撕裂、膨出、突出)的情況,受試者都不一定有不適或疼痛的症狀。
椎間盤突出的發生
椎間盤的解剖結構主要包含兩部分,分別為中央的髓核及外圍多層纖維環,另外每個椎間盤的上方和下方均各有一塊脊椎終板。
椎間盤突出的發生多數是由於退化所導致,隨着年齡的增長和使用身體的習慣(靜態生活、運動、工作等),纖維環的內圍較易發生撕裂,髓核便會向纖維環結構較薄弱的方向流動。若退化的椎間盤持續收到不正常的外力刺激,如重複性動作,便有機會令更多層的纖維環破裂,繼而發展成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在影像學上可分為以下多種不同的嚴重程度:
膨出——椎間盤病變的初期,所有纖維環仍完整但鬆弛,並且邊界超出終板的邊界。
突出——纖維環已有部分破裂,但突出的椎間盤部分和椎間盤本身仍在同一節上。
脫出——指突出的椎間盤部分向上或向下延伸,但纖維環仍有少部分完整結構。
游離——指椎間盤突出的部分已經與其原身的椎間盤分離,髓核外流。
不同姿勢對椎間盤壓力的影響
分別有學者在一九六六年及一九九九年時就不同姿勢下腰椎椎間盤壓力進行了研究。兩份研究當中,對上背屈曲(駝背)的坐姿都得出了差不多的研究結果,腰椎在這個姿勢下需要承受差不多二倍的壓力。而其中一九九九年的科學文章中更研究了搬運物件時椎間盤所受的壓力,發現雙手提起物件時彎腰的姿勢比正常站立時腰椎需要承受四倍以上的壓力。
椎間盤突出部分的再吸收
根據一篇於二○一二年發表的醫學研究報告內容,有百分之四因頸椎或腰椎椎間盤突出住院並被建議接受手術的患者,椎間盤突出部分出現再吸收的情況。該報告整理出以下可預測的因素:
●大體積椎間盤突出比小椎間盤突出更容易消退。
●游離型椎間盤突出比突出的椎間盤突出更容易消退。
●游離的椎間盤突出物中,僅含有纖維環的患者,因纖維環含有可溶性物質,可誘導新生血管形成,導致降解和隨後的再吸收較易發生。
脊椎疼痛有其他原因嗎?
人體由結締組織連結,如筋膜、肌肉、韌帶等。而筋膜是人體最大的感覺接收“器官”,無處不在,在它的結構之中包含着大量的自由神經末梢,這些神經末梢多對疼痛敏感,有相當多的痛症均是源自筋膜。
當筋膜因受傷、重複受壓、活動不足等原因產生沾黏,便有機會對這些神經末梢(甚至周邊神經主幹,如坐骨神經)造成刺激而引發疼痛或發麻等。另外,核心肌肉力量不足會使脊椎關節不穩,亦會有機會引起痛症發生。
所以為了減低椎間盤突出的發病機率,大家可以多進行適度伸展、肢體及核心肌群的力量訓練和注意避免工作或休息時的不良姿勢。
澳門物理治療師公會 區潔文
註:以上資訊純屬參考,若有進一步問題,請諮詢合資格物理治療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