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風光景點遊
澳門的名勝風光都很有吸引力。三十多年前我曾經陪同電視劇《紅樓夢》導演王扶林遊覽龍環葡韻,他讚不絕口,後來他到此地拍攝外景。三年前陪同幾位內地文化人士觀光澳門,避開遊客前胸貼後背的新馬路,我帶他們到東望洋燈塔,告知這是東亞唯一的南歐式燈塔,而且是使用中最古老的燈塔。再到觀音堂見識中美《望廈條約》簽訂遺址和嶺南派美術的史跡,還有後花園的連理樹傳說。這兩個地方既有中西風光、又有歷史文化,而且遊客稀少,幾位文化人都說不虛此行……
新冠疫情前,竟然有人提議徵收旅遊稅控制遊客數量。其實那時候除了上面提到的燈塔和觀音堂遊客少,還有山海美景如畫的西望洋、風光猶如歐洲的西灣海景等,遊客也不多。今後有關旅遊機構應該鼓勵導遊(包括物質鼓勵)帶領遊客到風光美麗而遊客稀少的景點,也可到舊城區的橫街窄巷看看澳門民間特色……
期望澳門遊提升文化內涵,澳門很多景點有其獨特的故事,除了一般介紹,也許對不同遊客,可以增添一些針對性的內容。例如上海遊客來到鄭家大屋,就應該介紹鄭觀應與上海的密切關係,還有鄭觀應的後輩與上海的關聯,例如上海歌劇院的小提琴演奏家鄭振邦就是鄭家後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移居澳門就住在這個鄭家大屋,他參與創建了澳門室內樂團(澳門樂團的前身)。又如近期去世的上海華東師大名教授鄭克魯也是鄭家後代……
在大三巴,對於北京來的旅客就可以說到墓葬北京的意大利神父利瑪竇,因為他對於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貢獻,去世後皇帝特許這個外國人安葬在北京。利瑪竇從葡萄牙來到澳門,在這個聖保祿教堂學習中國北方方言,兩年以後進入中國,然後到了北京。對於上海旅客還可以補充:上海徐家匯名人徐光啟與利瑪竇是合作夥伴。戲劇文化人士觀光大三巴,就可介紹中國明朝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湯顯祖曾經到過大三巴,他的作品《牡丹亭》裡就有大三巴的情節,二十年前上海崑劇院到澳門,特地在大三巴牌坊下演出了《牡丹亭》片段……
建議有關旅遊機構嘗試組織專題遊,例如“跟隨孫中山的足跡”一日遊。旅遊者先參觀孫中山紀念館,了解孫中山與澳門的因緣,然後參觀他曾經行醫的鏡湖醫院和中西藥局遺址,到鄭家大屋了解孫中山與鄭觀應的關聯,觀光孫中山曾經下榻的盧廉若公園春草堂,瞻仰盧太夫人墓地,還可以到板樟堂街走走,孫中山常到這裡,因為孫中山的父親在這裡當鞋匠很多年……
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包裝”澳門旅遊,以特色旅遊吸引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澳門旅遊多元化 · 二)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