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還同治帝一個清白
就在君臣、太后開始慶幸同治帝結痂、康復有望之際,危險卻接踵而來。按翁日記收錄,皇帝的脈案顯示:“頭眩發熱,均惟餘毒乘虛襲入筋絡,腰間腫痛作痛流膿,頂脖臂膝皆有潰症爛處。”三天後御醫稱,“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脊。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病人病情明顯加重!
此後十四天,“腰間潰處膿汁未減,紅腫未退”,“腰臀流汁未消,漫腫串潰,外口小而內潰大”,“膿汁雖稍間稠,而每日流至一茶盅有餘”,“腰間潰處如碗”,“流汁過多,精神委頓”之類記載。很明顯,這是天花痘瘡破潰後引發的第二波打擊:嚴重細菌感染導致的蜂窩織炎,這是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疾病,主要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該菌能分解皮膚結締組織中的透明質酸,使基質崩解,還能分泌鏈激酶,溶解纖維素,故易於通過組織間隙和淋巴管向周圍蔓延擴散。在當時,抗生素連西方都未發明出來,這樣的感染只能讓病人等死。隨之而來的很有可能是敗血症。到了第十四天,皇帝脈象“弦數無力”,“神氣漸衰,精神恍惚”——血壓下降、心臟收縮無力、周圍循環衰竭、意識障礙。或許這就是感染性休克的表現。當天傍晚,同治駕崩。
由此可見,同治的病程持續一個多月,是典型的天花合併嚴重併發症,奪走了他年輕的生命。整個過程無誤診,只是醫療水平不足,無法治癒。這種烈性傳染病也根本不是梅毒這樣相對慢性的傳染病可比。
同治從小就不是盞省油的燈,九歲時,翁同龢曾寫日記道: “聞上初夕誤食金錢一枚,三日始下。宮內舊例,煮餑餑中置金如意等以取吉利。北方風俗皆然,然殊鄙俗。”然而同治逝世後,等待翁同龢的是另一位麻煩學生——光緒帝!
(三之三)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