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話盧溝橋
鮮于必仁的《雙調 · 折桂令》是寫景的:
出都門鞭影搖紅。山色空濛,林景玲瓏。橋俯危波,車通遠塞,欄倚長空。起宿靄千尋卧龍。掣流雲萬丈垂虹。路杳疏鐘,似蟻行人,如步蟾宮。
很明顯,作者寫的景是一座橋,這是通往遠塞的橋,橋有欄,而這欄之氣勢竟是“倚長空”,可見橋並非馬致遠的“小橋流水”,它不但長,而且俯瞰危波。加上一句“起宿靄千尋卧龍”。古代以一尋為八尺,它起宿靄(隔夜的雲霧)的千尋卧龍,以那個年代說,今天的港珠澳大橋也望塵莫及。曲中說及橋的使用率,先是馬,一出都門已見“鞭影搖紅”,繼之是“車通遠塞”,古代的交通工具盡見於橋上,更少不了似蟻的行人,他們蠕動,彷彿直上蟾宮。從橋尾回望,在這杳茫的長途,聽到城中隱隱傳來報曉的鐘聲,一幅繁忙的生活圖景,活現眼前。
鮮于必仁曲中的橋,在當時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獨一無二的橋”,橋名是甚麼?由於親歷橋境的是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他不知道橋名,西方的人竟以這位旅行家之名馬可 · 勃羅為橋名(Marco Polo Bridge)。橋位於我國北京市西南八公里,當然有中國的橋名曰“盧溝橋”。明蔣一葵《長安客話 · 盧溝河盧溝橋》:“每當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光淼淼,為京師八景之一,曰‘盧溝曉月’。”橋初建於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成於明昌三年。本名廣利橋,長二百餘步,由十一孔石拱組成,橋旁石欄上有精刻石獅四百八十五頭,姿態各殊,生動雄偉。
盧溝河亦即桑乾河,俗稱渾河。源出山西省朔縣東北四十里之神頭洪濤山之洪濤泉,東北流經察哈爾境,先後納渾河、玉河、洋河,東南入河北省,經宛平等縣至北倉會北運河,河水流湍急,多挾泥沙,時有潰決,河道遷徙無定,故又稱“無定河”。康熙時,大加疏浚,築長堤以捍水勢,河流始定,乃賜名“永定河”。
但願我們的山河永定久安。時維七月七日之暮。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