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辯護?
最近因為疫情,對新聞與社交媒體的關注比平時多很多,難過、憤怒的時候也多很多。
現在是全球疫情爆發的第三年,若特區政府選的是“清零”政策,那疫情在社區爆發後要採取的各類與“核檢”相關的預案,所涉及人數、地點、工種配套之核酸站點,應當早已準備充足。今次這樣對兩大工種扔出同一套緊急執行核檢方案,讓居民經歷現場混亂、日曬雨淋後又緊急取消該措施。更離譜的是,事後沒有人為此道歉擔責,反而再次把過錯歸咎於居民“太積極”。
抗疫中的每項措施,事關數十萬人的安全,容不得半點疏忽和兒戲。尤其當下這樣的時期,更需慎之又慎、輕率不得。本應是鞏固公信力的時機,但從公佈到取消措施的輕率倉促,暴露出來的是平時毫無預案。
此事也難得在疫情記者會上連遭數位記者質疑,但翌日此舉卻引發居民致電電台為政府辯護、指責記者。對此我想說的是,近兩年即便有人一再為這一切辯護,內心再愛這一切,總有一些令人失望、憤怒的瞬間,會激起內心最深處的痛苦。可以是核檢站內混亂推搡的人潮,可以是大雨中全身濕透仍聽話排隊等候核檢的“打工人”,也可以是因猝不及防的通關措施露宿街頭的外僱。這些人興許離某些人很遠,但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下一個可能就是我,或者你了。而如果一個人,每次看到發生這些事時,都在講大局,為政策辯護,將行政的必要性凌駕於個體的痛苦之上,並責罵攻擊所有因看到這種事而產生憤怒的人,那我也希望當他遭受這一切時,也不會憤怒。
再者,媒體的功能本來就是公共對話。公開質疑、監督政府,是媒體的職責,更不用擔心誰來管媒體和記者,我們這裡最不缺的,就是管媒體和記者的人。
葛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