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
隨着杭州深度求索公司的人工智慧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包括開發人形機器人的宇樹科技、推出3A遊戲《黑神話:悟空》的遊戲科學、研發腦機介面的強腦科技、擁有全球最大室內場景認知深度學習資料集的群核科技、率先實現四足機器人全自主巡檢的雲深處科技公司,皆倍受矚目。杭州出現的“六小龍”被稱為AI領域的杭州現象。
面對杭州的AI崛起,前往取經者絡繹不絕,各類媒體上不時可以見到各地反思“為何六小龍沒出現在本市”、“我們該怎麼辦?”等標題新聞,地方政府紛紛召開大會,組織編制AI發展規劃,設立與發展AI相關的機構……總之,各地掀起一股學習杭州推進AI發展的熱潮。由此可見,在不少人看來,只要政府重視,資金到位,就可以引來AI人才與技術,當地AI產業就可以蓬勃發展起來。
實際上,與其他科技一樣,在技術積累方面,AI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眾所周知,中國現在是世界電動汽車的主產國。對於世界來說,中國的電動汽車彷彿是一夜崛起的。然而,從不久前去世的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的紀念文章中得知,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致信鄒家華,提出中國汽車工業應跳過汽柴油階段,直接進入新能源階段。收信後,鄒家華即責成國家計委制定“電動汽車研究計劃”,並在“八五”科技攻關計劃中,安排了“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經過數十年的研製,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方能領先世界。
同樣,AI技術也需要積累,並非只要地方重視,一窩峰地規劃發展,就可以一夜崛起的。杭州的經驗告訴世人,對於城市來說,在AI發展上,比拼的不僅是人才,也不僅是技術以及資本等要素。對於政府來說,比拼的可能是打造優越營商環境的能力、超前眼光以及城市吸引力。而AI發展較好的深圳、武漢的經驗莫不如此。
婁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