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
信念是一種態度,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行為,最終使結果與我們的預期相符,社會學家威廉 · 艾薩克 · 托馬斯稱這種現象為“自我應驗預言”,其認為,我們對事件的解釋和期望會導致相應的結果發生,並進一步強化我們的信念。“自我應驗預言”的力量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當我們對自己抱有正面期望時,往往會採取積極行動,促使結果朝着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相反,當我們對自己抱有負面期望時,便會採取消極行動,致使結果與我們的負面期望相符。
舉例來說,當一名運動員相信通過刻苦訓練可以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時,這種信念會激勵他每天堅持練習,嚴格遵守飲食計劃,並積極向教練請教技術細節,最終在比賽中表現優異,進而強化了對自己運動能力的信心,並且更為自信地面對未來的比賽。反之,當這名運動員一直認為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在比賽中獲勝,這種消極的期望會讓他在受訓時缺乏動力,隨便應付,結果在比賽中表現不佳,甚至因為缺乏準備而受傷,更加否定了自己的運動能力。
負面的“自我應驗預言”還可能導致“習得性無助”的現象,心理學家馬丁 · 賽里格曼指出,這種現象會使當事人長期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功、枉費心機的,最終變得“佛系”和缺乏改變的動機,凡事逆來順受,但卻不安於現狀。例如,一名馬拉松運動員透過每天積極訓練,努力提升自己的耐力和速度,然而,由於在幾次比賽中表現不如預期,便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訓練方法,認為自己無法達到專業運動員的水準。這種消極的信念讓他在受訓時感到挫折和無助,導致練習效果不佳,甚至因為擔心再次失敗而減少訓練量或放棄參加其他比賽的機會,進一步強化了對自己運動能力的質疑,最終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不再積極追求運動目標,也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運動天賦和職業生涯。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擺脫消極的“自我應驗預言”,走向積極的自我實現呢?在個人內在層面,首先需要建立積極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通過努力取得成功,例如,每天進行自我肯定,告訴自己“我能做到”或“我值得擁有成功”,這些正面的自我暗示有助於改變負面的思維模式。
其次,要為自己設立具體的目標,將人生計劃中的大目標分解成小步驟,逐步完成,讓我們在每一次的成功經驗中獲得信心和成就感,比如,若目標是跑完一場馬拉松,可以先從每天跑步十分鐘開始,逐漸增加跑步時間和距離,最終達成目標。在外在層面,當遇到困難時需要尋求社會支持,向家人、朋友、同事獲取理解與鼓勵;並透過參與積極的社交活動擴展優質交友圈,以及藉由閱讀等方式借鑒成功人士的經驗,從中汲取更多的正能量與智慧。
“自我應驗預言”告訴我們,信念的力量是無限的,它能引導我們的行為,最終影響到結果。因此,我們需要警惕消極信念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培養正向的期望,讓“自我應驗預言”成為邁向成功和幸福的助力。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信念,打破“習得性無助”的枷鎖,迎接更加光明的未來。
陸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