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李白 · 唐詩 · 讀書日
(散策人間)一路向海
(二弦)要擦出火花
(斷章寫義)人才成長的思考題
(聲色點擊)明天去飲茶!
(杏林外史)從李衛病故說起
(古今亂炖)童年記憶之聽講書
(一路向南)參觀駐澳部隊軍營
(筆雯集)換了人間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5月3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聲色點擊)明天去飲茶!

程 文

明天去飲茶!

    葛亮的《燕食記》是朋友年前送來,一直放在書櫃未開封。早前病了躺在家,高燒古怪,燒一會退一會,退燒時人特別精神,睡不了,隨手拿起《燕食記》,才看了幾頁就不想放下,重返追小說的少年時代,渾然忘記發燒,看着看着竟然有餓的感覺,這書比退燒藥管用。

    《燕食記》以百年老茶樓同欽樓盛傳在年底結業作引子,從嶺南飲食文化風土習俗着眼,借茶樓師徒的傳奇勾勒珠三角的百年滄海桑田。最好看的還是書中的飲食風物,是我這個生於珠三角長於珠三角的“六○後”最熟悉的人間煙火氣。

    小時候居於廣州西關,兒時的美食記憶除了舅婆的廚房、媽媽的廣東鑊,就是分據上下九路的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陶陶居的滿洲窗、摘了又掛的牌匾、點心車,全是老廣州的集體記憶。

    《燕食記》寫的是香港廣式茶樓,我看的時候全是兒時廣州茶樓、少年時澳門茶樓的影子,最能代表老廣州的市井煙火,非傳統茶樓莫屬。合上書時想想,如今在小城想找間傳統廣式茶樓還真不容易,掛念從前冠男滴油的肥美拖地叉燒。

    不論是香港的茶樓還是澳門的茶樓,都源自廣州,前世是廣州二厘館,平房作店,木枱木椅,茶價二厘,故名二厘館,平民館子。廣州人上茶居飲茶的習俗最早可追至清同治年間,品茶食點,老廣州口中的茶居,其實也是“老古董”。

    兒時居於廣州,物資貧乏年代,廣府人還是不捨得離棄傳統習俗。廣州酒家、陶陶居依舊有茶飲有點心吃,雖說要大清早趕去霸位,點心車一出即被哄搶一空,來來去去就是叉燒包、糯米雞、腸粉、白糖糕,仍是廣州人的心頭好。

    兒時最期待的,就是父親一句:明天去飲茶!

    (《燕食記》的老廣味道 · 一)

    程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