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根
謁金門 · 紀念薛榮軒先生
(散策人間)馬場的貓
(二弦)平安出行 文明旅遊
(斷章寫義)思考Happy School
(聲色點擊)最北村莊北紅村
(古今亂炖)過年衣裳
(杏林外史)豆豉也能治病?
(筆雯集)天有不測之風雲
(宇宙園丁)母語烏托邦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2月2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隨筆)根

童 桐

    “你從哪裏來?”是我在歐洲獨遊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它出現的頻率比“你叫什麼名字?”還高。

    一開始,我會回答我來自澳門,這時候旁人常常會露出一副迷茫但又硬要裝懂的樣子,並加上一句“噢,澳門”。此時我會乘勢多問一句:“你知道澳門嗎?”十有八九都會支支吾吾地露出尷尬的笑容。在我補上“在香港隔籬”後,他們就會換上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久而久之,在面對這問題時,除非對面是亞洲臉孔,否則我會直接說我來自香港(也不算騙人,畢竟我拿的是香港護照),以省略一堆解釋。

    直至在挪威青旅被馬來西亞室友說,“你說起香港和澳門的神情完全不一樣,你說起澳門時眼神都亮了,在你口中的澳門好吸引哦”,那當然,澳門是我的家,是我成長的地方,又怎會一樣呢。比起我,她的背景更複雜多元,馬拉西亞華裔,在台灣和澳洲上學,曾在新加坡和比利時工作,現於世界各地旅居。那天晚上,我們聊了好久好久,聊旅遊,聊家鄉,聊世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說:“即使走過再多地方,最特殊的還是馬來西亞,我人生的出發點。”

    在那之後,儘管要多花時間去解釋,我也會堅定地說我來自澳門。後來在巴黎被剛認識的朋友說我是她們認識的第一個澳門人,好吧,有幸成為很多人認識的第一個澳門人。如果我可以成為別人認識澳門的一個入口,何樂而不為呢?

    澳門很小,但澳門的歷史、宗教、建築、飲食文化很豐富多元,澳門半島、氹仔、路環有各自的風格,無論是想一探市井生活,抑或是體驗紙醉金迷的奢華感,還是在海邊悠閒地吃葡撻吹海風,都能在澳門得到滿足。澳門遠不只是賭城和派錢,更不只是香港隔壁的澳門。

    不過說實話,之前若對方順着家鄉這個話題繼續聊下去,我就會有些尷尬。雖然只隔了一片海,但兩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卻截然不同,先不論其他方面,淨是茶餐廳裏的菜品也大有不同。譬如澳門常見的嚤囉雞飯、乾免治飯等等。我終歸不是香港人,對香港的認知也僅限於新聞、身邊的香港朋友和小時候數月一次的香港遊,又怎能代表一個沒有歸屬感的地方呢?

    童    桐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