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2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大夢初醒
(散策人間)解憂小酒館
(二弦)濫殺無辜的“文明”世界
(斷章寫義)靜觀親職
(聲色點擊)關門關窗比貼膠紙有用
(杏林外史)九阿哥死因之謎
(古今亂炖)路過淄博
(一路向南)追星旅遊
(筆雯集)有教無類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0月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靜觀親職

鏏 而

靜觀親職

    把您的孩子看作為“一個孩子”,而非“您的子女”。

    【摘自:《靜觀親職》,蘇珊 · 博格斯著,新生精神康復會出版,二○二二年五月】

    在社會急速發展,育兒充滿焦慮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和孩子好好相處?《靜觀親職》一書認為:要把自己的子女看作“一個孩子”,而非“您的子女”。孩子和子女有差別嗎?我很好奇。大概是情緒不同吧,所謂旁觀者清,距離產生美。

    無獨有偶,至聖先師孔子也有類似調論,《論語 · 季氏》篇中,有關於聖人遠其子的描述:弟子們總是以為孔子一定會格外關照自己的孩子,於是弟子陳亢求問於其子孔鯉,結果發現孔子教導自己的兒子,與教導學生的要求完全一致。孔子主張一視同仁,不過度干涉孩子的成長,以平常心育兒。

    曾是中學教師的筆者,細心回想起來也是感同身受。當班主任的年頭,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問題,總是能夠做到心平氣和,不慍不火,即使孩子不能達標,也會寬心以待——不苛責、不糾纏,相信孩子可以在成長中慢慢覺悟。回歸到育兒的場景,因着切膚之痛,很多時候反而無法冷靜地面對,從而形成各種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形態,例如:說教、嘮叨、情感勒索等。筆者研究的案例也如此,父母子女本是最親密的關係,因價值觀差異,反更容易成為世代撕裂的導火線。

    《靜觀親職》一書教我們用靜觀的方式去處理親子關係。什麼是靜觀?筆者以為,那就是透過觀察的方式,覺知自己和別人的不足,面對衝突時先要安頓情緒,避免過度反應,抱持“初心”,不再為子女貼上“不聽話”、“無用”等負面標籤。承認自身壓力,對己對人便會有多一分的體諒,更容易發現問題的根源,做到:了解需求,尋求共識,共謀良方。

    鏏    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