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中風”可大可小
世上萬千聲音,洋洋盈耳。各種各樣的聲響皆是經由我們的聽覺系統傳入大腦而讓我們聽到的。當外界能發聲的物體——聲源引起空氣震盪產生振動波時,我們外耳的耳廓便負責收集聲波,聲波經外耳道到達鼓膜(即耳膜)後,便會通過中耳的聽小骨放大,再傳導至內耳,刺激耳蝸內的毛細胞產生神經衝動,衝動傳導至大腦聽覺中樞,我們便產生了聽覺。
若聽力在短時間內出現突然急劇下降,則要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
急性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即突發性聾(簡稱“突聾”
),是耳科急症之一,指七十二小時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這並非老年人特有的疾病。約九成的突聾原因不明,據已有的醫學研究資料提示,其發病可能與感染、微循環障礙、聽覺毛細胞功能障礙、內淋巴積水、免疫等因素有關。此病多為單側耳朵發病,可伴有耳鳴、耳部不適或悶脹感、頭暈或具天旋地轉感眩暈等,部分患者可出現如焦慮、睡眠障礙等精神心理症狀,若不及時診治,可能會引致永久失聰。
若出現聽力下降,應及早就診。醫生會先使用耳鏡檢查患者外耳和耳膜結構是否正常,排除耳道堵塞、炎症或鼓膜穿孔等情況,接着會進行純音聽力檢查,有些病人可能需要進一步行檢查排除鼻咽癌、美尼爾病(俗稱“耳水不平衡”)、聽神經瘤等。
目前治療上常需使用類固醇激素,能起到消炎、免疫抑制、改善內耳微循環、緩解血管痙攣等多項作用。當然坊間不少人對類固醇藥物的印象負面,長期使用產生的副作用更令人望而生畏,但如在疾病治療期內、於醫生監督下短期使用,則仍是安全及有效的。突聾的治療主張發病後盡快(最好是兩周內)給藥為佳,在黃金治療期內及早挽救聽力,聽力恢復最為顯著;若延遲開始治療,如在四周後才開始投藥,則療效不佳,聽力較難恢復。如本身已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者,在使用激素治療時需密切監測血壓及血糖變化。另外,突聾可能會出現聽神經繼發性損傷,故醫生或會處方營養神經藥物;高壓氧療效目前仍有爭議,暫不作為首選治療方法,可考慮為補救性措施。如就診時已過黃金治療期,或用藥後療效不佳,應與醫生商討其他聽力保存的方法,如配戴助聽器等。
正確認識聽力下降,避免長期在高噪音環境中用耳,一旦出現症狀時早診早治,勿諱疾忌醫。愛耳護耳,是守護聽力的關鍵。
李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