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如月看多時……
夏夜,每喜到家居(近觀音堂)的林蔭下乘涼,那種景色,常令我想起兩句古詩——
“獨立寒橋人不識,
一星如月看多時。”
當時的意境如此,但卻引起百般滋味的解讀和聯想,也往往能形成一種創作的正能量。
“獨立寒橋人不識”,似乎帶有一種孤寂悟道的禪意。
其實,在這種寂靜的情景中,便可以短時間內把自己從塵世中抽離出來,暫忘成敗得失,不必應對酬酢,領悟到: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生命體,什麼都可能遇到;甚麼都可能失去!
“一星如月看多時”麼?其實,不是字義上的看星,要點在於“看多時”——在這個“多時”的未知數中,便可能完成一段創作構思的工序啦!
台灣作家白先勇在一篇散文中,曾描述他寄居美國,一晩佇立街頭,閃爍的街燈也像“一星如月”,令他不禁獨立凝望,久久不能自已;產生了濃得化不開的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
對於筆者這一個平庸的寫作人來說,這種“一星如月看多時”的氛圍,往往便是一份很應景的心靈禮品,它打開了我的心扉。不少生活和工作中的境遇,本來只是在腦海中的“素材”,經過自己在寧靜致遠的星夜的沉思,便令“素材”變成了“題材”;但,這必須要有一個重要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我常常把它比喻為作家創作時的“發酵”作用——正如一桶香醇的老酒,便是要釀酒師用巧妙的發酵工序來完成的。
創作,如果急於求成、淺嘗輒止,或浮光掠影……都不能成就好的作品,一定要有一段“發酵”時光。沒有經過“發酵”的作品,只是人物和人物……的聚散,只起了物理作用而已;經過“發酵”的作品,人物和人物便產生了“化學作用”,便可以和讀者的心靈融化在一起了。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