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有公乸之分
昨天的話題曰“養虎遺患”。《易 · 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正因此,事物之間是互相感應的。虎既遺患,風亦成災,是理所當然。
在今年第五號颱風“杜蘇芮”在晉江沿海登陸後,造成福建一百四十萬人受災。又據中新社北京三十日電:三十日白天到夜間,北京維持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颱風犯境,有關當局籲市民勿出外,所有景區關閉,故宮因暴風,罕見閉館。而京津冀晉豫遭遇極端強降雨,國家防總啟防汛二級響應,還有遼寧因強降雨致令兩死兩失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卡努”料於近日接踵而來,登陸浙江,可謂“福無重至,禍不單行”。有人羨慕別人活在風光的歲月中,曰“風生水起”。語出蘇軾《後赤壁賦》:“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比喻聲勢浩大。威則威矣,但可曾想到“物極必反”的道理?我還是喜歡蘇軾的《前赤壁賦》那句話:“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同樣是風,同樣是水,然而波平浪靜,泛舟游於赤壁之下,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過癮”!
不要以為若干外語才有物之陰性陽性,原來我國之“風”也分“公乸”。宋玉在他的《風賦》中,把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揭露當時社會生活中存在着不平等的現象。宋玉說:大王所接觸的風是起於青萍之末,乘凌高城,入於深宮,抵花葉而振氣,徘徊於桂椒之間,擊芙蓉之精,獵蘭蕙之香,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乃得為大王之雄風。至於庶人之雌風,起於窮巷之間,揚塵埃,飄垃圾,雜狗屎豬糞,中唇為胗(唇瘡),得目為蔑(眼病)……。公乸之分,有一個強烈的對比。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