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日常
疫後第一個暑假,大家都急不及待往外跑,渴望感受久違的異國空氣。幾個好友好不容易約了個大家都在澳的日子飯聚,好好的過了大半個月,就在聚會前兩天,其中一人確診了。為免影響其他人接下來的旅程,三思後約會取消。
這位二度確診友人感到抱歉又可惜。我笑說一餐飯罷了,要是大半年前,事情就大了。說完後自己突然僵住,是啊!不過半年光景,整個世界就翻天覆地。疫下三年的一幕幕像走馬燈在腦海飛速閃過,心有餘悸,安全感嚴重不足。
這兩天讀完王迪詩的《活着就有如果》,書裏部分文章寫於二○二○年三至四月,亦即疫情爆發的初期。那陣子學校停課,大家都過得惶恐不安,我看新聞看得特別勤,生怕錯過重要資訊。因此她寫香港居民通宵排隊買口罩,超市囤積白米、廁紙等疫下日常,我一邊讀,各種看過的新聞畫面在腦海中自動配對。
“疫情”成了我們的集體回憶。我幾十年的人生中沒經歷過戰爭,也沒感受過動盪,疫情就是最大的不安,嚴重到仿似有“創傷後遺症”。即使疫情基本完結,確診被視為與感冒無異,我偶爾仍會焦慮,擔心疫情捲土重來,就像畢業後仍會做關於考試的夢境一樣。
《活着就有如果》有一段寫得很好,與仍有些焦慮的你共勉:“既然有好景不常,那壞景自然也不常,我從歷史領悟到的不是好壞,而是沒有任何一種狀態會永恆,總是不停改變的。愈沉重的事,愈要用輕盈的心態去面對,順境逆境都可以好好生活。”
這陣子每隔幾天就看到自殺的新聞,有死者只有十多歲,令人唏噓惋惜。願大家能有幾天假期,放下工作,放下輔導作業時對孩子的“獅吼功”,好好陪伴家人。與重要的人牽手站在太陽底下曬曬,聽他們說說話,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活着就有如果,活着多好。
離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