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衣高士之德歟?
民生四要:衣食住行,竟把衣放在第一位,因為沒有食,短期的不至死,要是沒有衣,則寸步難行,亦遑論“搵食”矣。不過有謂人原屬倮蟲,既是倮蟲何來有衣。無衣但仍有食,則原始社會本來就沒有衣這回事。
《論語 · 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這寢衣是指被,它的長度合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釋名 · 衣服》:“衣,被也,所以覆人也。衣字之形,象覆二人(),正與被義合。其從二人者,或象夫婦歟。上世民智未啟,但知蔽前而已。初無所謂上衣下裳也,惟夜氣甚寒,偃息時不可無物以自掩,乃取草木之葉或獸皮以覆其體,故寢衣之興,為時最早,衣之本義謂此無疑。”
被,原來可以禦寒,食髓知味,日間也有寒,於是白晝也穿衣,況衣錦裳華,可以美化人身,抑亦遮羞,衣冠成為莊嚴的象徵,見客,先正衣冠,是為禮,除了眼鼻口之外,幾乎一概密封。然而人會變,月會圓,藝術家的眼中,認為人體最美,於是潮流又趨於“露”。記得林語堂說過:“演講,就像少女的裙,越短越好,沒有,更妙。”幽默大師的話,至今應驗了,走到街上,路路都可見到“露”,露背、露臍、露腿、露胸、露臀。這不過是“小兒科”,竟然有人“露械”。
消息說,裸身夜遊。最諷刺的是出現於“高士德”。露械,這“械”並非兇器,這男子根本似被繳械,身無長物。裸漢根本身上無衣。
《東觀漢記 · 崔湜傳》:“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卧其中。”不過裸漢無衣是三伏之夏。《詩 · 唐風》有〈無衣〉篇,亦有〈無衣序〉:“〈無衣〉,美晉武公也。”而《詩 · 秦風 · 無衣序》:“〈無衣〉,刺用兵也。”《左傳 · 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秦哀公為之賦《無衣》。”
裸漢不務衣錦裳華,一絲不掛,誠“高士”之“德”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