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位網友推薦的作品說起
一位網友推薦了幾首他的偶像所看中的詩。一看之下,第一首可以不換行,第二首也可以不換行。
文體自覺的淪喪,已是普遍現象。《鍾山》等文學刊物發的幾個頭條就是明證。分行與不分行的區別,詩與散文的區別,相當微妙。憑感覺說,習慣使用轉折詞、連接詞造句、組句的,就不太適合寫詩。
關鍵是反線性思維,反日常邏輯。好詩是天意,可遇不可求。有些人擅長想像,習慣非邏輯思維,對萬物遷異異常敏感,是天生的詩人。
這不是一隅之見,這是詩性。在這一點上,什克洛夫斯基的語言詩學抓住了要害。簡單講,凡是取消分行即可轉換成散文且更為通順的,都是偽詩、劣詩。可以嘗試用散文語言寫詩,但以散文語言寫成的詩,與散文不是一回事。也可以融入敘事因素、戲劇性變化,這是很多詩人一直在做的事。目前漢詩中的微敘事、內敘事,就是嘗試。
史詩式的敘事,也即講故事押個韻,是口耳相傳、便於記誦的需要,早就該進博物館了。有些人還想搞“史詩”,只能爛大街,浪費油墨。
中西古典詩歌以至浪漫派詩歌依靠音步、押韻、迴環往復等音樂性手段確立其“詩”的身份,現代派在格律上就無所憑依了,所以只能憑感覺、憑語感。對初學者來說,可嘗試從減少對連接詞、轉折詞的依賴做起。
不講理而自有理,不落言詮而意自明。這是禪悟,也是詩道。小說家、散文家要轉變成詩人,並非易事,理論家更愛叨叨,就更難成為詩人。極端地說,學者寫詩的時候一定要當自己是文盲。有些學者詩人整天賣弄學問,還要作旁註、註腳,笑煞人。
寫詩並非學問,論詩才是學問。有人善論不善寫,秉賦有異。寫詩不過是有感而發。但你當它是詩,就得尊重詩性。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