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易為 置業難為
今期,我繼續用金融數據來解釋消費現象。最近,內地公佈了四月份金融數據,有點令人失望。一是四月廣義貨幣(M2)有百分之十二點四增長;二是新增社會融資一點二二萬億,比預期一點七二萬億更少;三是新增人民幣貸款七千一百八十八億,比預期一點一三萬億亦少;四是物價指數出乎意料只得百分之○點一,為過去幾年最低水平。
廣義貨幣,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大多和狹義貨幣(M1)相對比,是貨幣供給的一種形式。其計算方法是交易貨幣(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總和。看四月份金融數據可知,內地經濟發展動力有些不足:第一,在M2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社會融資及銀行貸款卻不及預期,即意味着在社會流動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企業擴張的意願不強;第二,物價指數只得百分之○點一,基本上處於通縮邊緣,意味人們不願意消費。我們知道狹義貨幣反映現實購買力,而廣義貨幣不僅反映現實購買力,還反映潛在購買力。當廣義貨幣大幅增長,而社會需求不旺,擴張速度較慢,便有點不正常。
內地經過三年新冠疫情肆虐,企業投資或人們消費都較為謹慎,社會上並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現象。除了餐飲及旅遊有恢復性的高增長外,樓市或股市等投資領域仍未見起色,因而人們所擔心的高通貨膨脹情況並未出現。正因為人們對經濟前景趨於謹慎,消費信心不足,便出現人們所說“吃飯易為,置業難為”的消費現象。人們可以進行如吃飯、旅遊、購置低價易耗品的消費,但抗拒或難以進行如購買物業等鉅額大宗交易。這個消費現象,無法令經濟在短期內“火”起來。
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