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偷一小步以後
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情景:興致勃勃地出門看一場電影,不料前排的人突然站起來,而且跟着做的人越來越多,完全擋着坐在後排的你。此時只有兩個方法可以選擇,一是閉目養神,若想繼續看下去,似乎只能跟着站起來,最後導致全體站立看電影。
明明可以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欣賞大片,為何到頭來卻苦了自己?
如果有聽過“內捲”一詞,應該不會對上面這個現象感到陌生。在有限的資源下,白熱化競爭使得每個人都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想比別人提前做多一些、學難一些、工作久一些,深怕落後一步就萬劫不復,最終相互消耗卻沒有人從中得益。
以前最常聽到內地的“內捲”文化,無論在學習上、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上,被動競爭的力量越來越強烈。諸如入學名額、課程內容、學習進度,以及高強度的“九九六”工作模式等,都是典型的內捲化現象。近年澳門也開始感受到“內捲”的跡象,比起成年人,在小朋友之間的存在感似乎更為強烈。
回想起以前讀幼稚園的時候,唱遊課和活動課佔比最大,學科的功課量不多,從中班開始學習數字、永字八法,大班學寫自己的名字和簡單的中英文生字。反觀現在,每次看到我的學生分享他們的學習內容,其難度之大確實令人咋舌。比如大班開始學習雙位數加減混合計算、背默筆畫多的中文生字(飛機、圖書館)及英文長句等。
孩子在六歲左右的握筆方式才開始固定且逐漸成熟。每當聽到家長向我訴說學生跟不上進度、因字體不夠端正美觀被老師糾正時,打開他們的課本及功課簿,都不禁思考如此進取和超前的教學進度之必要性。一旦有一個人嘗試把起跑線推前一些,後來每個人都想搶先一步開跑,那麼劃線的意義在哪裡?
櫻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