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適日子不易得
早上接近九時,我在巴士站等巴士,對面銀行門口站着兩個穿着銀行制服的女士,其中一個頻頻看錶,大概急着進去佈置吧?馬路上的電單車風馳電掣,相信都在趕上班。城市生活,每天趕着上學、上班,下午放學、下班後便趕着回家,然後學生做功課,為人父母者還要買菜弄晚餐兼督促子女溫習做功課。這些生活流程幾乎每天都一樣,只有假期才能鬆一口氣。有人抱怨在石屎森林中生活太刻板,嚷着要改變,不過都是嚷嚷而已,真要人們作出抉擇時,相信沒有多少人肯遷到農村的。
跑到山明水秀的地方生活,如果你有點儲蓄,或者有份不錯的年金,那的確是件美事,但不具備這種條件的,則要考慮清楚了。主動放棄官職跑回農村過耕種生活的陶淵明,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適然,固然令人神往,但城市人會失業,農村則隨時會遇到歉收的季節。陶淵明回鄉時有五個兒子,最大的十三歲,最小的陶佟只有六歲,所以他說“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不過全家人都靠那幾畝瘦田生活,一旦遇到歉收便要捱餓了,有《乞食》詩為證:“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提醒我們要過好田園生活,最好先儲點錢。
與陶淵明相反,蘇軾在黃州過的那段田園生活卻是被迫的。他被貶謫到黃州,沒有了官俸,只靠積蓄過日子,所以規定家中每天只可用二百五十文錢。他的朋友馬夢得為他在城東申請了一塊荒地,他與兒子像老農一樣披星戴月地耕耘,一年後收穫了二十石大麥。曾經是朝廷命官的他,一下子降級到要做老農,不鬱結成病已屬大幸,但蘇軾卻安然自若,面對美好山河,更寫下前後《赤壁賦》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