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7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生活場景)日與夜都咁精彩
(散策人間)當牠們成為家人
(二弦)找到了感覺……
(斷章寫義)青少年的身份認同
(聲色點擊)捲土重來
(杏林外史)范純仁與投毒案
(古今亂炖)人過留名
(宇宙園丁)瓜 仔
(筆雯集)墨論無足心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28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青少年的身份認同

鏏 而

青少年的身份認同

    藤校招生官看重的往往不僅是申請者作為一個“單純”的“優等生”,而真正關注的是申請人在自我介紹論文中,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和理解,並能在整體申請材料中找到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從認知自我,到認知社會,並致力於改變社會的“夢想”。對於那些上普通大學,甚至哪怕不上大學的孩子來說,一個穩定、健康和持久的自我認同以及慢慢形成的社會認同,都將會是他們一生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石。

    【摘自:〈你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嗎?青春期的身份認同〉,作者:yydhx,搜狐,二○二○年七月】

    在“飛翔的陣痛”研究章節中,我們發覺很多青少年對未來感到迷茫,因為無法在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中取得平衡。特別是在升學和就業上失去主導權的孩子,很難在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

    比較難忘的案例,是一個考上名校的抑鬱症女孩。她能考上名校,除了個人的堅持不懈,還包括父母源源不絕的資源供給,例如各科補習名師、寫自薦信的文案高手、面試培訓的演講導師等。可是這些外力的協助,真的忠於孩子的能力和意願嗎?如果不是,我們能想像到孩子被這些外力推着往前走的無助。結果她入學後因抑鬱症休學,家人說“放棄也可以,去工作吧”,但她不想。“父母都是學霸,總得讀到大學畢業吧。”其實澳門也有很多同類型的大學,但她不願意放棄原來的學校,因為入學不容易,而且家人從小就灌輸她,“學校水平差,不如不讀”。

    苦海無邊,在於人自己的執念,而這種執念源於社會和家庭的氛圍。故事提醒我們:孩子是龍是鳳在於本質,身份認同需要透過自我探索去形成,父母的過度干預可能取得一時成功,卻會影響孩子未來自力更生的能力。

    鏏    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