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留名
自然,沈祖棻先生不認為這首詞是李白所作。有可能,這是一位沒有留下名字的文士的作品。倘若留下名字,單憑這一首詞,他就是有名的詞人了;但是因為沒有留下名字,他的姓名便湮滅無聞。姓名存沒之間,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由於書籍印刷用紙張壽命的局限,唐宋時期能夠直接保留下來的書籍很少,輾轉傳抄又容易使作品與作者姓名分離失散,凡此種種原因,唐宋以前湮滅了作者姓名的詩文,只能勉強署名“無名氏”或者“佚名”的作品數量巨大。一一搜尋起來,是感慨不過來的。
就是距離當今並不太遙遠的明清時期,也不免有這樣的悲劇發生。
這裏舉一個悲喜交加的例子:清人沈復(字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記》散而復聚的故事。
《浮生六記》已經被公認為美文經典,有論者目之為真善美之佳作,著名作家林語堂更盛讚書中女主芸娘是“中國文學史中最可愛的女人”。事實上,從它最初刊印問世起,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洛陽紙貴並非誇張之詞,風行勢頭至今不衰。
誰能想到,《浮生六記》及其作者沈復,差一點兒湮滅無聞!
《浮生六記》首次面世是清光緒三年,即公元一八七七年。一部名為《獨悟庵叢鈔》的書輯錄了幾種稀見筆記,沈復的《浮生六記》是其中一種。沈復並無其他作品行世,可謂名不見經傳;《浮生六記》的篇幅不長,也殘缺不全——少了後兩記。出乎意料的是,《獨悟庵叢鈔》刊行後,其中的《浮生六記》大受讀者歡迎。出版單行本後,更是風靡於世,被認為是一部經典之作。
《獨悟庵叢鈔》的編撰者楊引傳原名延緒,江蘇吳縣人,他能看到《浮生六記》,事出偶然。
(三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