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
上周在戲院先後重看《烈火青春》、《
脂胭扣》、《倩女幽
魂》,明天還續看《
英雄本色》。那種八
十年代睇戲的感覺,即時湧現。
很難得的幾次重映,齣齣經典。《烈火青春》的大膽意識、《胭脂扣》的芳華絕配、《倩女幽魂》的人鬼情,以及《英雄本色》的Mark哥形象,通通無法再現。
那個年代,香港電影業多姿多彩、燦爛繽紛。觀眾拖男帶女、一家大細齊齊欣賞,同歡笑、共感動,留下珍貴回憶。八十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串流平台,睇戲是重要娛樂,也因此造就龐大市場。片種多元、明星更多,這些都促成了香港影業的高速發展,東方荷里活也因此得名。
港澳一水之隔,新片兩地同步上畫。嚴格來說澳門更早上映,皆因香港午夜場才優先放映新戲,澳門則在四點半公餘場率先登場,本地觀眾更能先睹為快。那時的影迷,總在南灣、麗都、平安、永樂等戲院留下大量腳毛。儘管是舊式戲院,仍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看得人拍掌歡呼;個個禮拜都有新戲,因此加快腳步跑戲院。不知冷暖,只顧銀幕光彩。
那時有許多經典作品,也有許多經典場面。《奇謀妙計五福星》的“隱形術”、《英雄本色》的兄弟情義、《監獄風雲》的高呼食屎狗、《警察故事》的驚險動作、《天若有情》的血染激情、《喋血雙雄》的教堂大戰、《至尊無上》的奇情鬥賭等,通通玩得盡、拍得狂,造就難忘標誌。
時代向前,社會發展,可舊港片的影響力至今依舊存在。不少西片、台片其實蘊含港片DNA,韓國更會直接重拍港片,大規模將港片元素植入到本國電影中,讓舊港片開枝散葉,以另一種形式續現光彩。
高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