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的距離
許久未出遊的筆者,剛與上星期從巴黎回來的友人碰面。大家聊起讀書時期遊歷法國的事,諸多心緒湧上心頭。對於巴黎的咖啡館,很多人或許會想到塞納河左岸,筆挺爽氣的侍應穿梭於客人之間,某種程度上,法國的咖啡館也已經成為優雅、人文、享受生活的代名詞。
事實上,真正的所謂café ,並非港澳普遍上理解的咖啡館,而是酒吧。確切地說,應該是白天喝咖啡,晚上喝酒用餐的地方。曾經在巴黎待過大半年,讀書閒暇之餘,在住處附近café 的吧枱上,坐着一邊看會兒書,就這樣喝完咖啡後,約好見面的朋友傍晚或再晚些來會面,便進而切換晚餐喝開胃酒的模式。
我們就這樣聊起大家對於WIFI還沒有那麼狂熱的年代,享受旅途風景更勝過打卡文化的年代,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緣卻可以互相問候、交流各自國家文化的年代,這一系列的回憶或許就發生在一個圓桌、吧枱旁、或者是狹小的轉角處。久居巴黎的友人疫情後難得回來,卻告知原來佔據法國人生活重要部分的咖啡館,正走向消逝。數落我,再這麼忙碌下去,再去巴黎之時,可能連影子都見不到了。原來傳統的咖啡館難敵快餐店的競爭,加上很多年輕人消費習慣的轉變,越來越多的珍珠奶茶店,甚至是連鎖的咖啡店,正一步步取代傳統的巴黎咖啡館。
如有讀者朋友同筆者一樣喜好西方文學的,大抵總是要尋覓着十九世紀的藝術家之咖啡館坐坐的,梵谷、西蒙波娃,他們在咖啡館成就自己的作品,用藝術帶動的咖啡文化,很難不讓人心動吧。而今,哪怕是這些擁有“光環”的咖啡館,也在接受餐飲文化的挑戰。朋友慨嘆之餘告知,整個巴黎房價水漲船高,店面要租賃給連鎖企業或大型商家才負荷得起,也許這些還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當然,這些並不包括名列法國歷史建物名錄的古蹟咖啡館,這大抵算是幸事了。
咖啡文化在不同國家盛行的當下,原來亦有它自己的變奏,大抵人生也是如此吧。
小 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