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流感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傳染源為患病者,主要通過空氣或飛沫傳播,亦可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短,約為一至三天,發病前一天至病後七天內均有傳染性。常見症狀有高熱、頭痛、全身肌肉痠痛、疲倦、咽喉痛、咳嗽及流涕等,對幼童、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可造成嚴重的合併症或死亡。
根據流感病毒的核蛋白抗原性可分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可引起大規模季節性流行,甲型除感染人類外,也可感染豬、馬、雞等物種。甲型根據病毒表面的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
,H) 和神經胺酸酶 (Neuraminidase,N) 的排列組合,分為不同亞型,如H1N1、H3N2等。
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突變性,能不斷進行抗原漂變和抗原轉換,改變自己的結構來致病。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是核酸序列的點突變,即抗原小幅度的轉變,不一定能產生新的毒株;甲型流感每隔數十年還可進行抗原轉換 (Antigenic shift),這多是由基因重組而造成抗原性的大變化,可產生新的毒株,並引起流感大流行。
治療上需對症支持治療,而抗病毒藥奧司他韋 (Oseltamivir) 即特敏福(Tamiflu) 能有助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經氨酸酶,發病後四十八小時內服用可縮短流感病程,具有減少併發症、降低住院及病死率等優勢,但同時亦要注意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等常見的藥物副作用,以及其他如嚴重過敏、兒童癲癇發作、暫時性精神錯亂或異常行為等不常見但嚴重的不良反應。由於流感屬於病毒感染,故除非合併細菌感染,否則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療。患病人士多在二至七日內痊癒,病後能產生抗體。
世界衛生組織形容,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病毒感染和嚴重後果的最有效方法,即能預防感染及重症的發生。由於流感病毒的高變異性,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與過去有所不同,故此,世衛每年二月和九月都會召開技術會議,分別就未來可能流行的病毒株推薦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性流感的針對性疫苗。當次接種疫苗預期與即將流行的流感亞型更為吻合,能刺激人體產生針對性的免疫力;即使病毒未變異,前一年曾施打流感疫苗,但保護力可能於接種數月後有所下降,因此建議每年均接種流感疫苗一次。目前本澳使用的流感疫苗為針劑的滅活疫苗,六個月至九歲以下且既往從未接種的兒童需要接種二劑,而九歲及以上人士則只需接種一劑。需要注意的是,接種流感疫苗後不是即時產生免疫力,身體通常需要二至三周才能產生抗感染的血清保護,通常可維持六至十二個月。接種後可能會有輕微低熱、疲倦、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等不適,常於一至兩天內自行消退。
除接種疫苗外,預防上尚須注意個人衛生和呼吸道禮儀,即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口鼻、妥善棄置染有口鼻分泌物的紙巾、常洗手等。如有發熱等不適,應及早就診。
李芷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