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黃皮說鷯哥
“秋蟬叫,荔枝熟;龍眼開花未有肉。”這是童謠。用文人語言說之,則曰“蟬鳴荔熟”。友人於三鄉置別墅,自栽蔬果,經常帶一些回澳與飯聚分子分享,在眾果之中,我最懷念的是黃皮,微甜而甘,是一種漿果。據說有化痰的療效。不過我並非李時珍,對此未有考究,只記得有句粵俚:“黃皮樹鷯哥,唔熟唔食。”俚語說的是實情,亦折射到世態。世態是怎樣的?有謂:“人心不古,世態炎涼。”且讀《增廣賢文》:“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或曰易反易覆,不過是“小人心”,朋友又豈會如是?《賢文》又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口面不知心。”這些雖曰“婦孺讀物”,其實盡是“世故之談”。該書開頭就說:“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讀今(九)日本報第一版頭條新聞:“內地男糾黨劫友”。
劫,已不是新聞了,它只反映一種世態,而把它說是“新聞”,就在於一個“友”字。友,原是很親切而溫馨的一個詞,如今從圖片中顯示“四名內地男子涉搶劫被司警移送法辦”。
這齣鬧劇據報載是玩“炸金花”開始的,“炸金花”疑遭詐,佈局明搶四十一萬港元。“炸金花”是甚麼玩意?相信賭場的“荷官”也未必懂得,那就有勞報紙的“小資料”解釋了:“炸金花”又稱“詐金花”,參與“遊戲的玩家由兩至六人不等……”。
金花,顧名思義是色彩艷麗金光耀目,像花一樣令人垂涎的東西。遊戲開始,雙方各取出若干“金花”擺了出來。可是甲方輸了,認為乙方“出千”,把乙方的“金花”搶過來。這就是“遊戲”的始末。值得一提的是戲中的“演員”都是“朋友”,一同來澳“開心”的玩伴,歡天喜地像飛上枝頭吃熟黃皮的鷯哥。詞曰:
黃皮樹上有鷯哥,似弟如兄貌諧和。卻見錢財動戟戈。起風波,世態如斯叵奈何!
——調寄《憶王孫》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