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大腦工具庫
有人說,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工具,並且善用它們來應對不同需要。當我們想在牆上鑽個孔,有衝擊鑽的人,顯然比手持指甲鉗的人有優勢得多。當你想把一根釘子敲進木板,當然希望手裡有把錘子而不是拖鞋。思維模型就好像工具,為你透視問題、解決問題提供各種不同思考角度和切入點。一些在現實中看似紛繁複雜的事物,一旦套入某個適合的模型,頓時整個脈絡就清晰起來,容易入手。基於這個目的,我讀了《模型思維》這本書,其作者是斯科特 · 佩奇,來自專門研究複雜自適應系統的聖塔菲研究所。
本書有二十四個大模型,就好像一大盒獨立包裝的巧克力,有空就可以打開一包來吃,不影響其他。有些大模型下又分出好幾個小模型,每次吃一小塊,也無比美味。
從正態分佈和冪律分佈這兩個模型的比較出發,我們對一些現實情況的疑惑就可以得到解答:比如為甚麼大家都是人,都身高三米以下,有些人的財富卻是別人的幾萬倍甚至幾億倍?原來,財富分佈大致上屬於冪律分佈,而身高體重屬於正態分佈,前者的變量是獨立的,而後者的變量是互相影響的,導致長尾效應的產生。比如一家大公司把同行的份額奪取,成為寡頭,其財富快速增加,這是身高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的。在解釋冪律分佈的形成上,書中提出了優先連接模型和自組織臨界模型兩種方式,前者包括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人們傾向於去排長龍的餐廳吃飯(優先連接),而不是選擇門可羅雀的隔壁餐廳。看!是不是有種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趨勢了?後者又包含了兩個子模型:沙堆模型和森林火災模型,一些長尾事件比如地震、火災、金融市場崩潰和大塞車等等,都可以用這些模型去模擬、切入,這有利於更簡單快速地掌握其成因和發展。
從可再生資源開採模型中,我們可以知道,可再生資源的耗用水平有一個臨界點(或稱均衡水準)。如果開採的水平超過這個點,資源總量將加速下跌,而不是通常人們以為的線性下跌,人們先是看到緩慢下降而不以為然,然後突然急劇下降時已經很難挽回。這是因為可再生資源本身減少的同時,再生能力也在加速減少。拿北大西洋的鱈魚捕撈業做例子,最早到達加拿大海岸的英國探險家描述當時的情景:“把一個籃子拋進海裡,就可以提上一籃子鱈魚!淺灘上聚滿鱈魚,連小船都划不過去!”而到了一九九二年,因為美味的鱈魚遭到人們大量捕撈,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嚴令人們暫停捕撈!
其他模型,如友誼悖論解釋了一個超級社交明星能讓他的朋友們相形見絀,覺得自己的朋友平均數量不如他人(其實是社交明星出現在多人的朋友網絡中拉高了平均數導致的幻覺)。馬爾科夫模型告訴人們,即使一個老師課堂上有一半學生打瞌睡,他也未必比全部學生都津津有味聽課的老師差,這個反直覺的結論,書中有很精彩的推演。系統動力學模型包括了正反饋(增強趨勢)和負反饋(抑制趨勢),正是它們的互相作用,產生了複雜系統的各種反直覺的現象,這些現象進一步交叉作用,於是形成大千世界。
書中還有不少很實用的模型,比如博弈論模型中的大名鼎鼎的囚徒困境,還有基於閾值的模型、合作模型、信號模型等等,都像一塊塊甜美的巧克力,讓人回味無窮。
古今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