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雖好不宜多吃
立春後,網上便排山倒海推銷新鮮竹筍。但一般家庭主婦對新鮮竹筍了解並不多,何況廣東人對竹筍更有個根深蒂固的觀點:筍乃“毒物”,不宜多食。
鮮筍有春筍和冬筍的分別。以立春為界,在此之前挖出的稱為冬筍;春分過後新挖的竹筍就是春筍。冬筍和春筍其實都是竹的幼芽,本是同根生,長相和口感卻大不相同,主要差別在於兩者的出筍時間。冬筍生長在地下,主要產季為十一月至翌年二月;立冬前後,竹的地下莖側芽發育而成筍芽,外殼金黃、帶有絨毛,口感清脆、纖維細嫩;但挖採不易,且產量較少。二月開始至五月則是春筍當造,常見的春筍品種有毛竹筍、雷竹筍、劍筍及楠竹筍,還有台灣的孟宗竹筍。
人們常說“雨後春筍”,的確,一場春雨過後,春筍便急不及待破土而出。若採挖不及時,竹筍見光就會變綠,就只能長成竹子了,所以鮮筍是有時限的。過了季就只能食用罐頭竹筍,鮮味與口感大打折扣。
春筍整體外形看起來偏細長,剝去外殼後的筍肉十分苗條、潔白鮮潤。鮮筍挖出後,内部就開始老化,口感便會越來越粗糙。所以就算在網上買的是號稱下單才挖的鮮筍,但相隔一個星期才送到府上的話,鮮筍已變成老筍了。明白到這一點,就千萬不要說人家騙你。
與苗條的春筍相比,冬筍可說是又矮又肥。不過,經過漫長的生長積累,冬筍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要遠高於春筍,肉質更加細密,口感更細腻豐腴。同等質量下,春筍所含的膳食纖維更高,口感更加脆嫩。
“一日食筍,三日清腸”,竹筍既低脂又高纖,但不宜每餐食用。竹筍性微寒偏涼,在中醫角度屬“發物”,當體內有寒邪濕毒,例如本身有哮喘或寒濕引起濕疹,大量食用竹筍這類寒性食物,兩者便會產生加乘作用,食筍後便很易發作。體質寒涼者或腸胃功能較弱者,均不宜多食。就算體質強健,食筍亦忌同時食生冷及凍飲,極易造成絞肚痛及肚瀉。
無論是春筍還是冬筍,都富含草酸,這是筍肉澀口的來源。因此,在烹煮前要先做汆水的步驟,並且搭配有脂肪的肉類煮食為佳。
華 娜